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搜集了 2000 年至 2014 年过世的 13 例尸体,生前均接受过颅脑磁共振钆造影剂强化扫描。在尸体解剖中发现钆造影剂在脑部神经核团(齿状核、桥脑、苍白球、丘脑)中聚集,钆造影剂的浓度在 0.1~58.8mg/ 每克脑组织。上述所有患者在行磁共振检查时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结果发表在近期 Radiology 杂志。
研究人员强调说在所有搜集的患者中都能发现钆造影剂的沉积,最少的也能达到 4 个单位的计量,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探查这种现象的原因和临床意义,是否其他的造影剂也存在类似现象。
钆造影剂的应用
钆造影剂已经广泛应用在临床疾病的磁共振诊断方面,根据相关的统计每年将有 1000 万人接受钆造影剂强化磁共振检查。在 2006 年曾有报道钆造影剂的应用与肾源性系统系纤维化有相关性,使钆造影剂的使用一度受到质疑,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一般是发生在本身肾功能不全和行肾透析的患者当中。在随后的研究中也表明,在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钆造影剂造成这种副作用的发生率不足 0.1%。
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在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重复使用钆造影剂时,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的组织结构 T1 加权图像信号比之前升高。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过世的病例进行颅脑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直接评估钆造影剂在神经组织内的沉积。
尸检样本
研究者共搜集 23 例尸体样本,其中 13 例曾接受过磁共振钆造影剂的检查,另外 10 例作为对照组。在 2000 年到 2014 年间,实验组中行强化强化磁共振检查的次数为 4 次 -29 次,对照组中行平扫磁共振检查次数 1 次 -6 次。
实验组中死亡时年龄的中位数为 51 周岁,首次行磁共振检查时年龄中位数为 51 周岁,对照组分别为 83.5 周岁和 78.5 周岁。在所有患者中磁共振检查均采用 1.5T MRI 扫描仪,行磁共振检查之前 24 小时之内均行肾功能检测。
上图为轴位颅脑齿状核水平 T1 加权磁共振成像。图 B 为对照组患者,图 D 和 F 为实验组中同一名患者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行磁共振检查结果。图中的红色感兴趣区域为脑桥,黄色感兴趣区为齿状核。
钆造影剂的发现
正如预期的结果一样,在对照组中未发现钆造影剂,而在实验组中,在四个脑组织区域(齿状核、脑桥、苍白球和丘脑)钆造影剂的量在 0.1-58.8mg/ 每克脑组织。其中齿状核的钆的含量最高,均值为 6.6 个单位,脑桥的钆含量最低,为 0.3 个单位。苍白球和丘脑的钆含量分别为 1.7 和 0.5 个单位。
研究结果还发现,在这四个脑组织区域中 T1 加权图像的信号值与组织中的钆含量呈中 - 强度相关性。同时结果还提示钆造影剂的静脉注射剂量和神经组织内的钆的沉积具有相关性,而与肾功能、年龄、首次接触和死亡之间的时间间隔无关。
目前,对与钆造影剂在脑组织中长期存留的现象还无法解释,但是研究的结果敲响了警钟,对于钆造影剂的在活体中的存留和安全性值得重新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