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医疗服务、改善患者体验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互动性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手段与契机。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载体,以其广泛性、便捷性、互动性,为医疗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应用平台。上海市儿童医院在“微医”平台的建设上进行了多种尝试。
2014年4月,开通医院微信服务,实现了微信专家预约、在线挂号、在线候诊等信息化服务。同时,从医院医疗服务的需求出发,结合微信服务的特点,该院确定了“一个中心五个平台”的设计思路,即便民服务中心、会员服务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医患互动平台、在线服务平台和健康知识平台。
由于儿童患病大多属于急发,而传统预约往往在一周以后,最头痛的排队问题难以得到缓解。因此,上海市儿童医院设计开展了实时在线挂号,家长通过使用“儿童智慧就医服务”微信,实现在家使用微信在线挂号,随时查看排队候诊序列,估算出门前往医院的时间。此外,微信与医院的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实现三维导航的功能。
医院还设立了虚拟医生“阳阳”,通过微信平台开展育儿知识教育,包括提供一些疾病防治的医学知识等。
考虑到目前医保尚未开通网上支付,微信支付只能针对自费患者的情况,上海市儿童医院确定了与医院先前开发的预储值模式的“银医通一站式自助服务”进行对接绑定的方案。微信与之对接后,自费患者可直接在微信上确认支付。
改变传统就医流程根据2014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泸定路院区普通门诊就诊情况统计,平均每天微信挂号人数约占到当天就医人数的31.25%,使用微信在线挂号服务患者在医院逗留时间(从现场挂号缴费至发药)为61.37分钟,未使用微信医疗服务在医院逗留时间为156.19分钟,两者差94.82分钟,合计1.35小时。使用微信医疗服务缩短在医院就诊时间成为现实。
同时,上海市儿童医院利用微信进行患者服务满意度调查。医院各科室积极响应,开设各类微信医患互动栏目,形成“线上线下结合,多科室共同参与”的新型医患互动格局。
“微医”需纳入医疗服务体系微信开展医疗服务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利用各类宣传手段,如传统媒体、门诊大厅、就诊台等多种方式让患者或其家长认识使用。同时,要积极引导患者就医习惯的改变,建立相应的服务规则。比如,部分家长使用微信在线挂号比较随意,上午微信在线挂号,下午才到医院就诊,造成就诊序号过号现象比较多,影响医院现场就诊秩序。还有家长预约专家门诊后却爽约,浪费了号源。这些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就医提醒规则和黑名单制度。
微信医疗服务的开展,涉及服务模式、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改变,不仅需要纳入医院服务体系,系统设计,更需要医院宣传、门办、信息、财务、客服等众多部门协作。牵头部门最为重要,必须形成业务部门主导,信息部门支撑,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格局,关键是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运行机制。此外,微信医疗服务需要有一套评估体系,不断摸索,在这些评估数据基础上,不断优化不断完善。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隐私与信息安全日益得到重视。开展微信医疗服务工作中,需要从制度、技术和监督三方面入手,建立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保障。首先,与相关公司签署保密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与医务。其次,在技术方面,确保核心数据信息掌握在医院方,并对隐私信息进行匿名和保密处理,做好安全防护设备和软件的部署。还要加强监督监测。
微信医疗服务可分诊前、诊中、诊后三个方面,目前医院微信医疗服务大多聚焦诊前和诊中服务,未来可进一步拓展诊后服务功能开发,通过微信开展随访服务,实现更加个性化的全程服务链。比如,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评估,并把评估报告以微信形式进行推送。
微信医疗服务发展的动力是广大患者改善医疗服务的需求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与医院信息系统有机对接,将改变传统的就医流程和医患沟通方式,改变人们的传统就医习惯,形成移动医疗服务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