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7月23日电 “今天滥用抗菌药,明天将无药可用”23日,“医改与抗菌药物管理”媒体沟通会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举行,该院专家向与会者敲响警钟,并呼吁民众需要改变对抗菌药物认知的习惯。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挽救了许多生命,并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人类与抗菌药物相识于美好,如今却带来了巨大的烦恼。
“数十年来,抗菌药物在疾病治疗方面居功甚伟,但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诱导产生具有耐药性的抗性菌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程南生表示,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新的威胁。
2014年年末,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评了出年度十大公共卫生挑战,其中,最终可能导致人类无法抗击各种细菌的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仅次于埃博拉居于十大公共卫生挑战的第二位。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细菌是很聪明的,它能产生保护自己的机制,让自己生存下来,甚至有时会主动出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说。
当前,新药的开发速度远远赶不上细菌抗药性发展的速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教授陈敏表示,不合理和滥用抗菌药物会使毒副作用、病原菌耐药率增加,导致人体微生态失衡等情况。
自2011年开始,原中国国家卫生部实施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并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建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管理。
“这是一项最严的措施,且效果最好的措施”,程南生表示,华西医院通过科室主任负责制、明确和控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等措施,在控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方面效果显著。
不过,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与会专家表示患者的认知还需要转变。“以前‘输液医生’这是医生技术不好的代名词,现在的情况却相反”,梁宗安教授说,很多患者一患病就要求打点滴,而打点滴会让患者产生耐药性,面对这种情况,他会花很多口舌去解释这样的做法不妥。
医院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可药房的监管却比较松散。陈敏教授说,自己作为一名医生,在院外药房买药的时候,时有看到一些受到限制的抗菌药物。
此外,让与会专家感到隐忧的是在农业领域。陈敏教授表示,大肠埃希菌对氟喹喏酮耐药率高,就是因为农、牧、渔业等领域广泛大量使用该类药物与人体耐药率升高有关。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2013年抗生素用量惊人,一年使用16.2万吨,约占全球用量的一半,其中52%为兽用,48%为人用,超过5万吨抗生素被排放进入水土环境中。
“抗菌药物管理需要医生、社会、国家,以及我们每一个人担负起责任”,程南生表示,全社会共同努力,改变对抗菌药物认知的习惯。
“医改与抗菌药物管理”媒体沟通会由健康报主办,是“健康中国”传播激励计划项目的一部分。2015年,该项目将通过卫生计生知识讲座、岗位实践体验等形式,加强沟通,从而全面提升中国卫生计生宣传工作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