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索在脊髓损伤患者中,节段性步行相关的感觉反馈和紧张性后根刺激这两种输入方式的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引起脊髓节律产生的机制,来自于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的 Minassian 博士等设计了相关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15 年 6 月的在线期刊上。
研究者共纳入了 4 例慢性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应用机器人步态支架对其进行减重,并研究在此种情况下受试者在平板上的步态。并且,研究者采集了在步行过程中受试者大腿和下肢肌肉的肌电信号,采集的频率是髋关节活动 2 次和步行 2 步;之后再额外给予患者紧张性 30 Hz 经皮脊髓刺激(tSCS),刺激部位位于腰段的后根,然后再次重复上述采集过程。
机器人驱动的步行能在一小部分肌肉中产生节律性活动,主要位于腘绳肌(此时肌肉处于牵伸状态),在站立相时胫前肌出现同步阵挛。
而在增加了紧张性 30 Hz 经皮脊髓刺激之后,出现节律性反应的肌肉数量有所增加,大腿肌肉的活动有所增强,而阵挛则被抑制。
并且,即使没有步行特异性外周反馈,紧张性 30 Hz 经皮脊髓刺激也能诱导产生节律性活动。改变步行的参数能改变所产生的节律性活动的量,但是无法改变多肌肉激活的模式。
本研究结果指出,步行所诱导产生的节律性运动模式是源于循环感觉反馈对脊髓反馈环路刺激。紧张性 30 Hz 经皮脊髓刺激能给予额外的激活,并参与脊髓节律网络的形成。这种协同效应提示紧张性 30 Hz 经皮脊髓刺激联合平板训练或许能改善严重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