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和大医院医生就像牛郎和织女”
今年5月,来自6家三甲医院的7位医生,在不脱离体制内的同时合作成立医生集团,将其作为第二执业平台。“哈特瑞姆”是英文心律“heart rhythm”的译音,该集团成员都是心律失常领域的中青年专家,目前已增加到9位成员。
专家有技术,但如何让技术真正落地?哈特瑞姆选择与医疗机构合作,由对方出场地设备、医护人员等。健宫医院是与该集团合作的第二家医院,在此之前,哈特瑞姆已与北京燕达医院探索合作。
在上一次合作中,哈特瑞姆的专家们对河北乡镇卫生院及京郊地区医生进行培训,那一次经历让刘兴鹏印象深刻。为了做好培训,他与其他几位专家特意将课件做得通俗易懂,没想到讲解完,与会的基层医生们面面相觑,没人提问。最后,一位乡镇卫生院的院长终于开口:“各位专家,你们讲的课太深了,我们根本听不懂!”
这次“摸底”培训让刘兴鹏感慨:“政府天天都在讲基层首诊、三级转诊……但我们的基层医生都是如此水平,如何取得患者的信任,又如何让患者能够有序、精准地转诊?”
哈特瑞姆在成立后的三个月里,已经免费进行了6场针对基层全科医生的心律和心电培训,这是刘兴鹏此前从未有过的经历,“我大学毕业至今已经21年了,期间曾在国内外多家大医院或著名中心工作学习过,却从不知道我国农村的卫生院到底是什么样的,那里同行的工作状态又是怎样的。”
刘兴鹏的同道们大多也是第一次与基层医生面对面接触,这次经历让他们更加明确了医生集团未来的方向。“长期以来,基层全科医生和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就像牛郎和织女,分隔在河的两岸,我们希望医生集团的平台能建起一座桥梁,让天堑变通途。”刘兴鹏说。
打造闭环系统让患者就医过程“有人包办”
医生多点执业,成立集团,是不是一种变相走穴?刘兴鹏说,以往的周末“飞刀”是“有活儿就来,完事就走”,但医生集团想做的,是在合作医院的区域里扎下根来,“培训基层医生的长远目标,是想建立一个新的就诊秩序。”
哈特瑞姆的专家成员虽然任职于不同的医院,却有着一个相似的体会和困惑:许多心律失常的患者正在走着这样一个就诊的“必经之路”——从一级医院到二级医院,再从二级医院到三级医院,最后可能还挂了一个看冠心病大夫的号,并非主攻心律失常专业。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如何快速精准地找到“对口”的医生,不用在一路辗转中贻误病情?
“抱团”成立医生集团后,他们达成一致,必须让基层医生这个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加入进来,让医生集团与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无缝对接,当心律失常患者在被首诊的基层医生发现后,能够快速地通过基层医生与专科医生之间的“绿色通道”得到诊治。
按照他们的构想,不仅要解决“病人来了”的问题,还要考虑病人走了以后怎么办——有一些患者出院后不知所踪,没有后续管理,影响病情恢复。为此,哈特瑞姆希望患者经基层转诊到大医院治疗后,还能回到基层,由其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进行跟踪管理。
“这样一来,在心律失常专科医生、基层全科医生和专业随访护士之间形成一个闭环,让心律失常患者无论住院、出院始终处于有人‘包办’的服务中。”刘兴鹏说。
哈特瑞姆核心成员之一,北京医院心内科施海峰医生说,今后除了到乡镇卫生院进行培训之外,还将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将心电和心律培训、线上咨询和线下转诊扩展到多个地区的医院,在全国范围内建起一个心律医生网络。
目前,该医生集团建立了“哈特瑞姆心电图掌上会诊中心”、“京东心律失常联盟”、“哈特瑞姆-凤凰医疗房颤直通车”三个微信群,为基层医生进行答疑解惑,或者讨论病情,接受转诊等。“当基层医生打开手机,可以看见多位专科医生在线,从中选择自己想对接的医生进行沟通,让专科医生真正成为基层医生手中的‘资源’。”施海峰说。
哈特瑞姆团队认为,打破基层全科医生与大医院专科医生的阻隔,实现“闭环管理”的路径不仅适用于心律失常领域,还具有可复制性,为整体的就诊秩序带来影响。“缓解看病难,宜疏不宜堵。”北京朝阳医院田颖医生说,“目前各种帮助挂号软件、托关系找熟人手段、黄牛党倒好,都是在堵有限的号源,使正常渠道看病更难。培训基层医生诊疗能力,把病患疏导到基层医院,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省,得了疑难重病再来大医院会诊的时候,才能真正缓解看病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