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于竞进表示,针对疾病谱的变化,要加快建设慢性病防治体系,初步建成覆盖居民死因、慢性病极其危险因素、肿瘤随访登记、居民营养状况等领域的综合检测系统。
2015年是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关键一年。早在2012年发布的《中国慢性病防控工作规划(2012-2015年)》(以下简称“《工作规划》”)明确,到2015年实现关于慢性病的诸多具体目标,包括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40%,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达到60%;脑卒中发病率上升幅度控制在5%以内,死亡率下降5%;30%的癌症高发地区开展重点癌症早诊早治工作;全人群死因监测覆盖全国90%的县(市、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覆盖全国50%的县(市、区)等。
健康界梳理《报告》后发现,我国在示范区工作建设和慢性病防治体系建设方面,超额完成了《工作规划》2015年目标,但慢性病管理、病因检测、癌症早诊等指标的完成情况并不理想。
《报告》称,截止2014年底,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服务的人数分别达8500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5%)和2500万名(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这距离《工作规划》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40%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
《报告》通报,我国约50%的省份建有肿瘤、心脑血管病、口腔疾病等慢性病防治办公室,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已在全国77.4%县区开展。这已超过《工作规划》提出的50%目标。
为探索慢性病防治新机制,我国开展了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据《报告》介绍,截至2014年,我国已建成265个国家级示范区,542个省级示范区。
癌症作为一种致死率很高的慢性疾病,其防控工作至关重要。于竞进说,我国已经初步建起了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临床医疗机构等构成的癌症综合防治体系,同时加强了癌症防控工作的指导。2009年我国专门成立了国家癌症中心,26个省份设置了肿瘤防治办公室,在癌症宣传教育、筛查、早期干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竞进表示,要不断完善全国死因监测系统和肿瘤登记系统,主要是加强癌症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利用,为有效防治癌症提供循证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在一些癌症高发重点地区开展试点,推广重点癌症的筛查和早诊早治等适宜技术,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癌症综合防治策略。
“癌症防治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于竞进说,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2016年~2025年癌症防治中长期防治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