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阎红 通讯员蔡爽)近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刘云鹏教授团队领衔发起的一项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在化疗止吐方面取得新突破。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沙利度胺(反应停)联合帕洛诺司琼和地塞米松,可有效预防高度致吐方案引起的延迟性恶心、呕吐,并显著改善患者化疗后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上。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成为影响病人治疗依从性主要因素。目前,国际指南推荐的三联止吐方案疗效欠佳,且价格昂贵,尤其延迟性恶心、呕吐仍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沙利度胺为谷氨酸的一种衍生物,近年来因其抗血管新生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2009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期研究首次报道了沙利度胺对延迟性恶心及呕吐疗效较好。在此基础上,2014年7月,以刘云鹏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在辽宁省内11家单位发起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沙利度胺对高度致吐方案诱导的延迟性恶心、呕吐的疗效及安全性。 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全省共计656例患者入组,638例可评价,其中对照组321例,实验组317例。结果显示,沙利度胺组延迟性呕吐的完全缓解率为76.9%,延迟性恶心的完全缓解率(无恶心发生率)为47.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沙利度胺组全程厌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未见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并且化疗后实验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失眠、恶心、呕吐及厌食的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该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沙利度胺联合帕洛诺司琼、地塞米松可有效预防高度致吐药引起的延迟性恶心及呕吐,该联合方案或将成为国际上止吐方案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