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志勇 眼下,以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正在越来越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医疗卫生领域也不例外。随着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近年来迅速发展,患者的就医方式、医生的行医模式已悄然发生诸多变化,小到挂号缴费不用排队,大到远程医疗、机器人手术,在改善百姓医疗体验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医疗效率。在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互联网+健康中国大会”医疗健康科技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分享了对这些应用的深度思考。 互联网助推医疗资源重构 从最初各个医院信息化“烟囱”林立,到医院间甚至区域间的互联互通,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脚步正在加快。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互联网可以实现医疗资源重配。国家卫生计生委从2014年开始大力推动远程医疗,就是通过互联网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重置资源格局的体现。互联网还可以改善患者在医疗机构的就医体验,比如实行预约诊疗和分时段候诊;将周边服务通过App向患者开放,如预约医院车位等。随着互联网技术逐渐发展,数据进一步汇集,通过区域卫生平台建设,实现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等的衔接,增进医患互信;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从传统机械思维向大数据思维的转变,并通过大数据思维产生人工智能,通过人工智能让医疗服务变得更好。 这位负责人强调,安全仍然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基础。只有在保证患者隐私安全的前提下,技术进步带来的价值才有意义。 患者获取信息的安全有效也成为论坛热议的话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身体患病时,39%的用户会首先在网上搜索病症和治疗方法,网络成为用户寻医问药的首要信息来源。搜狗搜索高级总监韩异凡表示,用户每天在搜索引擎上检索医疗相关信息达上亿次。但是,网络搜索的医疗信息、医疗垂直网站及App在给广大用户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给患者传递了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这就要求跟进落实监管责任,确保获取信息的安全有效。 大数据引发医疗认知跃迁 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表示,在互联跨界数据的带动下,整个社会正在朝创新和转型发展。 大数据和互联网模式下,患者、专家、医生,实现了人不动而数据动的效果,分级诊疗也已经不再止于物理意义上的分层级诊疗。对于大数据在医疗领域中的运用,辽宁省肿瘤医院张忠国教授颇有体会:“近两年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我们对肿瘤发生、演进规律的认知、思维和研究方法,也将改变临床诊疗策略,因此要从更广域、更高维度认知和利用大数据。我们成立了相关大数据中心,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东北地区恶性肿瘤数据综合集成及拓展研究,希望通过大数据,开展肿瘤就地、实时、扁平化诊疗研究。目前,跨区域协作中心已覆盖24家医院,处理结肠癌病人10700多例。” 飞利浦大中华区整合医疗解决方案系统整合与架构部总经理李伟说,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可为病人实现精准的诊疗,同时尽最大可能去挽救病人的生命。如遇到一个三型乳腺癌二期的病人,如何选择治疗方法,先外科手术还是先化疗?内分泌辅助治疗什么时候开始?不同选择的病人5年生存率有多少差别?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不断收集证据、数据回答这些问题。个人或者单个医院的经验可以与区域、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经验进行有效交流,最终帮助医生做出最优选择。 人工智能已在图像识别阅片领域有突破 不久前,我国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如何让人工智能为人类健康服务,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之一。 智能眼底读片是目前人工智能图像识别与医疗结合最火热的领域之一。Airdoc市场部张京雷表示,在医疗人工智能开发相关企业中,40%左右都涉及眼科产品,主要原因是眼科相关影像检查的结果容易获得,后续治疗价值较大,而且相关危险性较低。“在眼科领域,人工智能手段阅读影像检查结果仅用几十毫秒,一秒钟能看几百张眼底片子,而在读片准确率上,机器已逐渐开始显现持平、甚至超越人类的能力。” 来自图玛深维的负责人钟昕则展示了他们应用在胸部CT阅片上的图像识别技术。“人工读片和前一代的图像识别都是基于断层片的阅读,不仅更快速准确,而且还能在分期分型,甚至预后上给阅片医生有效的帮助。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人工智能技术,对超过两万例的素材进行学习,其中接近一半的数据源于国内”。 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技术已在眼底、胸片、病理等领域达到较高水平。“在机器人、影像、辅助诊疗、药物挖掘和药物研发、医院管理、数据管理、辅助平台等多个方向,人工智能正在奋力奔跑。”德摩资本董事长郑立新提出,互联网技术解决连接问题,而人工智能解决的则是生产力的问题,人工智能在医疗和健康领域适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