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谭嘉)我国原创新药、治疗晚期胃癌的阿帕替尼和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西达本胺,基于全新作用机制研究开发,在国际率先上市,售价仅为进口同类药品的1/5~1/10,在有效延长患者生命的同时显著减轻经济负担。这是我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占前沿、惠民生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坚持需求为导向,加大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新药研发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临床应用转化进程明显加快,医学科技成果更好、更快服务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对健康中国建设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在“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我国自主研制和技术改造一大批药物,打破国外垄断,惠及广大群众。全球首创预防手足口病的EV71疫苗,大幅度降低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 在疾病防控领域,“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方案”。艾滋病病毒核酸筛查试剂实现国产,将检测窗口期从28天缩短到11天以内,大大降低输血传播风险。制定并推广了艾滋病、乙肝及相关肝癌等90余项重大传染病诊疗指南、技术规范和防控策略。 高端医疗器械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中国创造。脑起搏器、骨科机器人、第三代药物支架、组织工程皮肤、128排CT、3.0T磁共振等一批关键生物医用材料和先进医疗设备不再依赖进口。 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建成75家生物和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转化医学重大基础设施,2个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30余家国家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亚洲最大药物化合物库,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库,以及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 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与优秀的创新团队。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吴孟超、王忠诚、王振义、屠呦呦4位医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2012年~2016年间,医学科研共获得27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奖励。 数说—— ■32 在肿瘤等11个疾病领域建设了32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千余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重大疾病协同创新网络,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研究成果。 ■72 建成覆盖全国的传染病病原检测和监测体系,建立72小时内鉴定300种已知常见病原及罕见病原的筛查技术,对未知病原体的鉴定和确诊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14 新药专项支持新药创制关键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已有小分子靶向治疗、新型抗体、肿瘤免疫治疗等214个前沿创新产品获批开展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