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志勇 “当医生的,最希望看到的是患者解除病痛走出医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一牧场挂职援建医生常洪波已在昆仑山下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工作生活了近3年,“3年来没有休过一天假,3个春节都是在医院里度过,舍不得离开而且也离不开,放心不下我的那些患者”。 常洪波所在的十四师一牧场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六师的对口支援单位,2014年,六师医院开始对一牧场医院进行为期3年的托管。当时这家牧场医院没有住院部,只有1名执业医师、4名护士、105种基本药物,年均门诊病人不到2000人次。六师医院选派优秀卫技人员挂职援建一牧场医院,着力解决一牧场干部群众看病难问题。得知消息后,在六师一○五团医院工作的常洪波夫妇主动请缨到牧场工作,用他的话说,想到艰苦的地方锻炼,想把医疗技术带到当地。 迄今为止,六师医院一牧场分院只有常洪波和妻子程建梅两人是执业医师,为当地牧民提供诊疗服务就是他们夫妇俩的头等大事。为了让患者能随时得到救治,常洪波在医院推行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既是医生又是医院领导的常洪波给自己排的是满班,索性在办公室支了张床,把“家”搬到了医院。 “既然来了,就要踏踏实实为这里的干部群众做点事,要不然没脸回去。”常洪波带人清点了药房,提交了补充基本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申请,并利用从医20多年的工作经验坐诊看病,“传帮带”年轻的医护人员,推动了医院内科、外科、儿科常见病诊疗、功能科室的正常运转。他还根据自己专业技术特长开设了中医理疗室,运用针刺、艾灸、推拿、按摩等中医技术治疗常见的风寒湿痹症,得到了一牧场患者的广泛认可。 今年2月12日,一牧场六连副连长麦提肉孜·撒地在值班时突然感到头疼、胸闷、心悸,同事很快将他送到六师医院一牧场分院。经过常洪波的细心检查,一直以为自己胃疼的麦提肉孜·撒地被初步诊断为心肌缺血,并被立即转往上级医院,避免了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危险。出院后的麦提肉孜·撒地庆幸地说,如果不是牧场来了常医生,他可能“人都已经没了”。 为了能方便接收病人住院,常洪波找到驻一牧场的兵团卫生局“访惠聚”工作组。在工作组的支持下,一牧场医院于2014年9月开通了住院平台并实施出院结算。2015年年初,兵团投入400余万元修建的一牧场医院新办公大楼投入使用,常洪波申请的基本药物和医疗设备也配套到位,医院又新招募了数名医护人员。一牧场医院终于结束了8年无住院病人的历史。 对话 记者:在如此偏远的地方工作,您怎么理解崇高精神? 常洪波:既然从事这个职业又身处这样的环境,就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创造条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这是医生的本职工作,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应该就是对崇高精神的践行。 记者: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您还会选择到艰苦的基层去工作吗? 常洪波:在牧场3年,感觉当地民风十分淳朴,大家都非常希望我们能留下来,听到我们可能要撤回的消息,很多人都流着眼泪挽留。如果再有机会,我们还是非常愿意到基层去,尽我们的努力为当地牧民群众提供贴心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