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潇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林联合其他8家科研单位的科学家,发现一种记忆提取新现象,被命名为记忆提取的“快速泛化”。这为了解阿尔茨海默病、创伤后应激综合征、抑郁症等,提供了新思路。近日,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人的记忆分编码、储存和提取3个过程。目前,记忆编码和储存的神经机制已取得系列研究成果,但对记忆提取的神经机制却知之甚少。 既有研究显示,记忆形成后需要2周~4周才能形成记忆泛化的提取能力。而此次徐林团队的研究则发现,记忆泛化提取可在24小时内甚至更快形成。“情感表达反馈就是典型例子。”徐林说,比如今天遇见一个相处愉快的人,第二天再见面时,不管环境如何改变,大脑会自动提取愉快的记忆。 学术界目前很多理论提出,记忆泛化提取能力是缓慢形成的。徐林认为,“慢速”的和“快速”的也许都存在,可能会在不同情况下发生作用,这也是该团队未来的研究方向。此次提出的“快速”理论假说为理解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脑的工作模式提供了全新思路。 徐林介绍,早期阿尔茨海默病、创伤后应激综合征、抑郁症这3种疾病均涉及记忆的快速泛化提取。其中,创伤后应激综合征最典型。战争、灾害带来的痛苦感受会使患者在面临灾难相似环境条件时,脑内不受控制回放经历的恐惧场景并伴随情绪改变,就是因为记忆泛化会把恐惧从一个记忆转移到另一个记忆。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记忆本身没有问题,但记忆泛化提取能力受损,当周边环境改变,患者就会迷路。此外,在日常生活中,“第一印象”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人们随后的认知模式,也是一种记忆提取的泛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