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介绍,由于“农民工”务工工资收入偏低、孩子进城就学困难、务工所在地城市居住生活费用及远程往返路费较高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时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随之衍生出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课题组历时两年,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输出最为集中的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五个省的400名留守儿童及其他相关群体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间“亲情陌生化”的现象比较明显,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孤独无助,心理压力增加,37%的留守儿童经常不想跟任何人说话,30%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孤独,家庭关爱的不足对留守儿童性格的发展和人生观的养成带来了不利影响。此外,在留守女童当中,有47.2%要经常干家务,53.9%要经常或者不时地照料同样留守在家的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对家人进行“逆向监护”。
家庭在儿童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的外出务工使得儿童成长中的亲子教育出现缺位和中断。72.3%的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在外务工,80%的父/母亲在省外务工,73%的父/母亲每年外出时间超过10个月;34%的外出父/母亲在儿童3岁之前就开始外出,49%的父/母亲外出年限在7年以上。长期、远距离的亲子分离使许多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父母缺席”的现象,导致61.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把自己的烦恼告诉父母。由于家人无暇监督,一部分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参与到成人的打牌、赌博活动中,或是沉迷于社区周边的网吧、游戏厅中无法自拔,有4.5%的留守儿童在放学后上网,有6.3%会去打牌,另外少数留守儿童存在网瘾等不良行为。
留守儿童群体正在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然而,社会舆论和媒体报道中对留守儿童负面事件和极端案例的宣传使得留守儿童群体被打上了“问题儿童”的标签——“爱打架”、“小偷小摸”、“缺少家教”等负面印象正在主导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认识,并对留守儿童形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81.7%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喜欢“留守儿童”这个称呼,79.0%的外出务工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认为这一称呼带有一定的贬义和歧视。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