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研究人员对人体体温的个体差异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考察。
2009-14年间,35488名无感染和抗生素用药的人群参与研究,参试者体温在正常范围之内。研究的主要终点是考察个体基准温度水平,评估环境条件、身体部位和时间因素对体温的影响。考察基线体温与人口统计学、内科合并症、生命体征以及随后的一年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参与者共记录了243506次体温,平均体温为36.6°C。一些人口因素与温度差异有关:老年人群体温最低而非洲裔美国妇女体温最高。部分并发症会影响体温,如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体温降低而肿瘤患者以及体重增加会导致体温升高。仅有8.2%的体温变化可以解释,而且体温上升是一个重要的死亡风险因素,排除所有已知因素的前提下,体温每上升0.149°C,1年内的死亡风险增加8.4%。
研究发现个人基线体温变化具有多种临床意义,并不是由于测量误差或环境因素造成的,基线体温与人口统计学、并发症和生理情况有关,但这些因素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个体温度变化,基线原因不明的体温升高与死亡相关。
原始出处:
Ziad Obermeyer et al.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normal body temperature: longitudinal big data analysis of patient records.BMJ. 13 December.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