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潇雨1月24日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获悉,他们首次利用CRISPR/Cas9编辑方法,敲除了体外受精的猴胚胎中的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1,产生了一批BMAL1缺失的猕猴。行为学分析表明,这些猕猴具有昼夜活动紊乱、睡眠障碍、焦虑和精神分裂症等。此项研究为模拟人的节律紊乱相关疾病迈出了关键一步。同日,我国英文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两篇文章报道了该最新研究成果。
文章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洪钧介绍,生物节律是生物体内在的时间控制系统,维持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小鼠和果蝇等动物模型因其与人的昼夜活动周期、脑结构和代谢速率等存在明显差异,制约了生物节律紊乱机理研究,灵长类动物是理想的动物模型。
研究团队经两年多努力,构建了前述BMAL1缺失的猕猴模型。但是他们很快发现,5只BMAL1敲除猴症状严重程度不一致。研究团队采集了一只睡眠紊乱最明显的BMAL1敲除猕猴的体细胞,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了5只克隆猴,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构建了一批遗传背景一致的生物节律紊乱猕猴模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表示,这意味着中国开启了批量化、标准化创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时代,将为脑认知功能研究、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干预、药物研发等提供新型高效的动物模型。
“首次证实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可以克隆成年基因修饰猴。这为(在短期内)生产一批无嵌合体的基因修饰猴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国际同行审稿人对该研究做出上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