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五年至今,虽然未能有效变革医生的执业制度,却已然唤醒了医生的意识,整个医生群体正先于制度变迁进行着自我革新。而8月份开始实施的北京医生多点执业新政,取消了医院审批和执业地点数量限制两道关卡,正表明了国家医改政策开始进一步松动。
“叫好”与观望态度并存
今天的医生,已不再被事业单位的围墙牢牢束缚。早在“新政”出台之前,就有医生尝试运用体制中有限的空间进行多点执业。医生群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话语中都透露出他们愿意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好服务的职业理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黄青表示,“有这个政策之后肯定会好一些,至少让医生进行多点执业有法可依,让一些打擦边球的行为也得到规范。”北京儿童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崔燕辉也表示,这一政策对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有好处的事情,但关键是如何运作和管理。
虽然放宽医生多点执业不乏“叫好声”,但更多的医院和专家持有保留态度。记者采访发现,想多点执业却有顾虑的医生仍有一定数量,在医院对此政策态度尚未明确之前,大家都处于“不敢轻举妄动”的观望状态。
不少医生认为多点执业依然存在障碍,小到如何分配工资报酬,如何平衡执业医院和原单位的医疗工作,大到如何分担潜在医疗风险,这些都是问题。
公立医院高强度的临床工作量、工作之外的科研任务,也是多点执业遇冷的一大原因。记者采访发现,公立医院很多医生,除了定期的门诊还有很多其他任务,特别是负责管理病房的医生,无法在其他医院保证固定的门诊时间,这成为他们多点执业的障碍。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李莹表示曾有多家医院找过她,但她目前暂未考虑,她本人的医疗、会诊、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等工作已经接近饱和状态。
谈及对此“新政”的看法,李莹表示该政策是一种好信号,有利于医生的自由流动,可以把好的技术带到更多医院去。“医生多点执业地点目前尚局限于北京,还应鼓励医生跨地域执业。这样外地患者就近便可找到很好的专家,不用都往北京挤。其次,还可提升专家所执业医院的科室医疗水平。”
可缓“看病难”但遇“看病贵”
经记者随机采访,大部分市民表示放宽多点执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市民田女士告诉记者,“大医院挂号难,如果在其他医院就可挂上我需要的大夫的号,只要费用在我承受的范围内我都可以接受。”特别是对于来京求诊的外地患者高先生来说,在京期间若能在其他医院及时挂上他所需的专家号,就意味着能节省一笔吃住用行的开支。
相比于公立医院门诊的“短平快”,市民张先生表示更愿意去医生的执业医院看诊。“我所信赖的专家,在民营医院出诊时为患者看病的时间更长,有的甚至长达半个小时,不会像公立医院三分钟一个病人那样仓促。”
正如张先生所言,公立医院专家在所执业医院的看诊时间的确更为充裕。有医生如此描述他们在执业地点的工作状态:对每个病人的看诊时间至少是20分钟,可以让大夫更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生活习惯,这样其实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诊断。
虽然医生在执业医院能提供比公立医院更为人性化的诊疗服务,但此处还存在一个服务价格的问题。
“在民营医院执业的医生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影响力来吸引病源,因此实施多点执业实际上只是让少数大牌专家流动起来,并不能真正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市民李先生坦言,自己承担不起民营医院的高端医疗服务的价格,还是“希望能在相对低廉的公立医院里挂上自己想挂的专家号”。
“对民营医院是利好政策”
“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可以促使医院之间、医生之间合理竞争,促进整体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理顺医患关系。”北京华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医院院长张书元表示,“最终受益的不仅是医生,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普通市民。而医疗主管单位,其实他们也是最终的受益者,只是要经历短暂的阵痛而已。”
张书元坦言,这对民营医院来说是个利好的政策。医生可以自由选择那些经济待遇好的医院;医院也能选择那些临床水平高,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医生。
张书元表示,“多点执业的具体实施之路,可能会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漫长,因为这当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 然而“新政”的推动作用已有一定显现,目前北京华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医院正与20多位公立医院医生洽谈合作,中青年骨干专家在该医院进行多点执业的比例将呈上升趋势。
放宽医生多点执业这一“新政”,有叫好,有观望,但总归燃起了医改的新希望。在此背景下,需要在今年9月底前出台的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也就悬念颇多。本报记者 阳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