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医保织网,先住院后结算让群众迈过医院“门槛”
住院方便,药价下降,报销标准提高……如今在青海谈及看病,老百姓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新医改实施5年来,青海省实现570多万城乡居民医保全覆盖,累计为参保人群减轻看病负担达15亿元。
青海省卫计委主任张进京介绍,青海以年均30.28%的增幅逐年提高基本医保保障水平,人均筹资标准由2008年的104元提高到今年的51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0元。青海省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4%、68.41%。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光明村的农民秦梅花,因头痛凑了钱准备到青海省人民医院看病。他们没想到的是,在医院审核了新农合医疗证明,填好《先住院后结算协议书》,医院就免了‘门槛费’,秦梅花没交一分钱住了院。
老两口说的“门槛费”,是以往住院必须交的押金。2009年9月起,青海在全省推行“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医院根据患者的有效证件签订住院费用结算协议,患者免费入院治疗,出院时只需向医院支付医保和新农合报销后个人承担的费用。
目前,青海已有50万人次享受了“先住院后结算”服务。青海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强说:这一模式实现了“三赢”,一是打开了生命绿色通道,不会让病人耽误在‘门槛费’上;二是间接提升了医院服务质量,配套执行的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给患者和家属更多监督医院的权利;三是医保基金和医疗救助资金周转金预拨制度和按月结算制度减轻了定点医疗机构的资金压力,使医院资金不断裂,运行更顺畅。
公立医院破冰,强基层保公益扩大改革红利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启动以来最牢固的“冰山”,也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一环。2012年12月起,青海在全省70所县级公立医院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通过实行管办、政事、医药、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四分开”,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
张进京说,青海推进医药分开、破除“以药养医”,对所有县级医院的基本药物、非基本药物和一般医用耗材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改革实施当年,政府一次性投入3140万元,弥补了70所县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的经费缺口。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人民医院从2011年7月起对所有药品和一次性耗材、材料实行零差价销售。副院长巷列加说,截至去年底,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累计为群众让利560余万元。目前,医院收入药占比控制在48%。
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马顺清介绍,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青海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达到76%;基本药物采购中标价格平均下降47.43%,县级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下降23%和19%。群众切实享受到了医改带来的红利。
三医联合驱动,新政配套循序渐进
青海省针对随城乡居民医疗需求大量释放而带来的“小病大治”“过度医疗”问题,基层医疗资源长期不均衡、人才缺乏等问题出台多项措施,使“医院、医保、医药”有机联动。
2013年10月1日起,作为配套措施的基本医疗保险分级诊疗制度在青海全面推行。制度规定,青海省参保患者需住院或转院,应在统筹地区内遵循从乡镇和社区卫生机构逐级转往一、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和转诊程序。
“上个月12岁的小女儿突发风疹,乡医院的老藏医建议保守治疗”,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乡卫生院,藏族妇女索南吉告诉记者,孩子没打针只吃药,配合用藏药浴液擦洗身子,4天花了不到100元。“以往孩子病了都去西宁的大医院,来了试过才知道,乡医院看病又近又便宜。”
经过一年的运行、调整和完善,住院患者向基层下沉,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秩序正逐步形成。据统计,一年来,三级医疗机构住院人次和医保基金支出比例,较制度实施前分别下降3.5%和2.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别上升10%和6.5%。
“目前,青海已被国家确定为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以各项改革目标的新突破为全国医改提供经验和样板。深化医改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青海将理清思路,明确责任,提纲挈领,扎实有效地推进。”马顺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