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民营医疗机构就已经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其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地扩展,这些民营医疗机构既是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必然产物,又对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医院的发展已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必须认真“诊脉民营医院”,确保其进一步健康发展,真正成为我国医改提速的“发力点”。
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才能让民营医院长大。当前,我国医改的基本原则是为社会办医提供越来越公平的、公开的、公正的支持条件,民营医院需要把握政策的发展方向,全面、正确地理解医改的基本原则。“如果我们民营医院、社会力量办医的时候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政策的基本信息,能够根据相关政策去参与医疗服务的发展,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去进行沟通,双方都能够更好地把握政策的要点,民营医院一定会比以前走得更快、走得水平更高。”近日,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在做客人民网“诊脉民营医院”系列访谈时如是说。
民营医院要长大,离不开公平竞争的环境,这种公平包括多个方面。卫计委等国家相关部门在新建医疗机构上已明确提出:新建医疗机构原则上应该把机会优先提供给社会资本,而不是由公立医院继续在这个体制范围内进行扩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这也是国家为创办民营医院提供政策支持迈出的一大步。
鼓励专家“下海”真正走近群众。医院是一个高技术密度聚集的行业,它的领导者,如果思想境界、文化水准各方面都不高,这个行业肯定是发展不起来的。我国早期民营医院的创建者,大多是非医务工作者,他们大多以赚钱为目的,什么赚钱多干什么,这完全背离了办医院的初衷,所以这类医院很难壮大。中国医院协会疾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周生来认为,创办民营医院先从办医人才入手,让真正从事医疗行业的专家进入资本市场。从行业来讲,从国家卫生计生委到各省市的卫生厅局乃至公立医院的领导者、管理者,必须要解放思想,大力鼓励公立医院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那些成熟的大专家,让他们自己出去开诊所甚至开办医院,把这些专家往“海里”赶。政策上鼓励支持成熟的大专家下海,办自己的诊所,或者到这些社会办医当中去行医,去当专家,这样就激活了生产力,同时也是让这些专家发挥出更大的能量,进而也解决社会办医人才瓶颈的问题。
灵活引进人才,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目前,民营医院主要以聘请老医生,招收新毕业生两种方式获得两个极端的人才资源,而医院最急需的中间年龄段骨干力量则非常缺乏,如果民营医院想挖公立医院的中青年骨干医生,拦路虎就是编制问题,因为他们中很多职称是副高,或者是主治医师。没有编制,退休后怎么办?所以,人才梯队建设就成了制约民营医院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当然,这个问题也并非走进了死胡同,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就列举了几种目前做得比较好,可供解决该类问题的案例:一种是政府目前鼓励医师多点执业,鼓励人才自由流动,去行政化;一种是专家办医院,比如天坛医院的三个博士创办了一个三博脑科医院,他们不仅带博士生,而且也申请国家的自然科学基金。专家办医院,在人才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比较容易吸收,自己培养学生,有博士生、硕士生,好的学生又留在本院,所以医院才有了人才梯队;还有一种是资本办医院,有资金但是没有人才可以大量从外面引进人才,比如和睦家医院引进国外的医生,办得也比较成功,还有像武汉的亚洲心脏病医院,也是在早期引进了一个团队,目前也有人才基础。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进行,今年年底我国还会有14个配套政策出台,这14个配套政策中,将对民营医院的开放发展作出更加具体、更加有利的规定,我们期待着政策细则能够给民营医院带来发展的春雨,为医卫行业增添腾飞的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