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珙县部分乡镇看到,紧紧围绕县乡村一体化改革这个目标,该县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提振工程(简称“提振工程”)实施近1年来,乡镇卫生院面貌大为改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正稳步筑牢。
强基础:以“硬件”改善提振医疗质量一座乡镇卫生院,拥有电梯、规范化手术室等先进设施设备,拥有检验、放射、中医药等“稀缺”科室及相应人才,这在我市乡镇卫生院中绝不多见,而在底洞镇中心卫生院,这些一应俱全。
“卫生院医疗服务条件的改善,与全县统一实施的提振工程密切相关。”该院院长何良辉介绍,卫生院业务范围辐射到了珙县的下罗、珙泉、仁义、上罗等乡镇,以及双河(长宁县)、周家(兴文县)等周边区县的乡镇,覆盖人口约9万余人。原有的门诊大楼相对较为狭小,以致一些有能力开展的医疗业务无法正常开展,制约了卫生院的进一步发展。提振工程实施以来,该院在县委、县政府的协助下,争取到中央财政100万元的项目资金,加上县级财政的配套资金和卫生院的自筹资金,总投入335万元的门诊大楼项目迅速启动、顺利落成。
“新门诊大楼投入使用,我们的服务能力将突飞猛进。”何良辉介绍,新门诊大楼底楼是设备全新的放射科,一楼是规范化的西药房、中药房、新农合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账窗口,二楼是妇产、检验、B超,三楼是公卫服务区,四楼规范化手术室医生通道、病人通道、医疗垃圾通道全按高标准建设,六楼还有专业的消毒室,而一至六楼,全通了电梯。此外,原门诊大楼部门科室搬迁到新门诊楼后,该院整合病房资源,住院病床可达80个床位。
更为重要的是,该院53名医务人员中,具有相应资质的达70%以上,每个科室均有符合资质的人才执业,各项业务均能正常开展。
塑形象:以“软件”提升提振服务水平提振工程给孝儿镇中心卫生院带来的变化,该院医务人员有目共睹,院长周从友回忆起卫生院以前的面貌,依然无比感概:三幢业务用房外观装饰不统一,部分外墙墙砖陈旧、残缺;内部墙面脏乱,病房、办公室门窗残缺不全;管道、线路、照明等均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合理,走廊、厕所甚至还存在脏、乱、差现象;各种标志、标牌五花八门……这些现象不仅给患者诊疗带来一定的困难,也让不少医务人员对卫生院的发展失去信心。
提振工程实施以来,该院按照县卫生局规范乡镇卫生院管理的相关要求,集中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抓管理、优环境、提能力”专项整治活动,安排专项资金改造医疗环境。通过3个月的集中整治,业务用房外观整洁大方,门诊楼二楼堆放杂物的“死角”变成了可供患者休憩的花园,标志标牌统一换成了电子屏或电子灯箱,病房干净整洁,门、窗、窗帘更换一新。3名专职保洁员的上岗,为院容院貌的长效保持提供了有力保障。
环境大为改观,孝儿镇中心卫生院开始着力提升服务水平。一方面,从规范医护人员着装、胸牌等细节入手抓职工精神提振;另一方面从添置病房液晶电视、空调、饮水机等设施入手,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此外,该院实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上墙,并强化落实;医疗护理文书规划化书写,必须人人过关;4名临床类专科生顺利引进,后备人才逐步成长;无资质护士一律不得独立执业,结束了该院护理10年来执业资质不全的困境……
通过一段时间的内涵建设,孝儿镇中心卫生院以环境优美、制度健全、服务规范,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同,逐步走上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
转思路:以机制创新赢得工作主动相比底洞镇中心卫生院和孝儿镇中心卫生院,仁义乡卫生院无论地理条件还是技术力量均相对薄弱。如何在提振工程中把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筑牢?成为摆在该院院长李忠立面前的一道难题。
业务收入少,资金薄弱,乡村两级如何推进一体化?经卫生院全体职工讨论后,并与13名村卫生室负责人协商,该院创新思路,启动了集体办公制度,在卫生院设置乡村医生办公室,统一提供专网网络,每月3天时间实行集中办公。
“别看只有3天集中办公,却给乡村两级医疗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李忠立说,就拿新农合统筹业务来说,集体办公之前,常常因患者资料录入不及时,给医患之间带来不少的误解和矛盾,集中办公制度实行后,村医可以利用集中办公室的时间,在专网上及时录入近期患者的相关信息,使以上矛盾得到了根本的杜绝。
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体办公,乡村医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情况大为改观,完成任务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及卫生院近期工作部署均实现了上情下达,集体办公还给广大村医业务交流及技术培训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目前,集体办公机制已得县级主管部门和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认同,并在该乡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