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市委、市政府持续推动改善民生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临近年底,本报推出“2014十大重点民生工程回眸”系列报道,全景式展现今年我市重点民生工程建设成果,以凝聚各方力量,推动我市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广大群众的一大愿望。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医疗卫生工程,着力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大病保险减轻农民负担12月1日,记者走进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农合审核直补大厅看到,前来办理相关手续的参合农民自觉在窗口前排队等候。大厅内开设了入网登记、医疗救助、直补款领取等10余个窗口,为参合农民提供“一条龙”服务。
在补偿单据中,一笔大病保险补偿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唐河县上屯镇的一名白血病患者,11月初入住该院,因病情恶化,不到一周时间去世。工作人员在网上查询到该患者因前期多次在其他医院就医,累计报销金额已超出了住院补助封顶线,此次住院不能再进行新农合报销。但今年10月1日起实施了新农合大病保险,网上自动结算显示,该患者大病保险合规自付医疗费用24万多元,大病保险可直补13万多元。经过严格审核,工作人员于两个工作日内将这笔补偿款直接打入了患者家属账户。
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农合办公室主任孙义告诉记者,新农合大病保险是一项普惠农村患者的利好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自今年10月1日实施以来,该院已为7名患者进行了大病保险补偿,补偿金额达15.36万元。大病保险补偿都是通过网上自动结算,目前邓州、唐河、高新区和跨区域直补已联网,可以在该院直接结算,其他各县区也在积极联网中。
各项举措普惠参合患者新农合是广大农民看病不再难的重要途径,也是将惠民医疗落到实处的有效举措。今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38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320元;住院补助封顶线由15万元提高到20万元;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共补偿2415例,实际补偿比达77.1%;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于今年10月1日实施以来,进一步提高了大病住院患者报销水平,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截至目前,我市有近2000名患者享受大病保险补偿。
为给广大农村患者提供便利快捷的就医服务,我市不断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每个县建标准化的县医院和中医院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全面完成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积极争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项目、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等。
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补助、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免费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在南召县、淅川县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截至今年9月已完成年度任务的91.12%。
城乡居民共享医改成果发展成果由百姓共享,这一点在医疗卫生服务上体现得实实在在。
在我市,无论是农民,还是城镇居民,都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35元;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847万份;243个接种单位常规免疫报表报告率为100%,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城市达到95%,农村达到90%;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现城乡全覆盖。
今年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筹集资金力度加大,筹集资金总额比上年有明显提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原来的280元提高到320元。
改革医疗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广“先诊疗后结算”,全市35家医疗机构1至10月累计实施先诊疗后结算109975人次,实施先诊疗后结算人次占住院人次的21.6%。
为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我市以打造仲景品牌为载体,启动实施“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工程,已实施3个县级中医院建设项目;大力建设“仲景苑”、“中医堂”,今年建成“仲景苑”5个,“中医堂”52个,累计建成中医堂 198个;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行动”,推进中医药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使城乡居民共享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
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各项医改新政的陆续出台,犹如一场场甘霖,让万千家庭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