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健康报社和哈佛大学中国医疗圈共同主办的“地区中心医院改革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围绕地市级公立医院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一位地市级公立医院院长对地市级公立医院生存现状所作的描述,及他对这类医院未来发展有的思考和建议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
医改新政实施以来,作为政府举办的当地中心医院,由于机制体制陈旧,限制公立医院改革的因素太多,医院竞争手段单一、发展活力不足,地位日渐被弱化,内外部压力日增,发展方向不明朗。尤其是在省级以上和县级医院的夹击之下,逐渐陷入空虚化、边缘化的处境。
首先,县属医院发展更快,已对市级医院构成挑战。以淮安为例,与2009年相比,2012年医生人均担负诊疗人次增幅县属医院达到11.46%,市级医院仅5.36%;医生日均担负住院床日增幅,县属医院高达20.36%,市级医院仅为4.17%。县级医院近年来得到国家密集、持续、强劲的政策与资金扶持,在设备设施、技术水平等方面大幅提升,迅速缩短与城市医院的差距,有些医院在多方面已经超过了城市二三梯队医院,甚至对第一梯队的龙头医院造成冲击。以我院为例,原本辖区内6所县区医院的会诊、转诊、技术指导主要依靠我院,但随着县医院相继加入省级医院技术帮扶网络,来自县级医院的相关要求大幅减少。仅举一例,今年1月~10月,我市盱眙县新农合病人到我院就医仅71人,而到省会城市南京就诊的达到3403人。
其次,省级以上大医院借医改之势,突破院墙,纷纷抢滩省级以下城市和县区的医疗市场,改变了地级城市医疗市场格局,挤压了地市级医院的市场份额。目前,江苏省两所实力最强的医院已经扩张到了我院门口:南京市鼓楼医院以直接入股方式,将原宿迁市人民医院纳入了鼓楼医院集团;江苏省人民医院则在宿迁市投资新建了一所三级医院规模的新院,截至2012年,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对口支援和技术支持的形式,吸引24家市县级医院进入江苏省人民医院合作圈。而宿迁市的几个县,原来就属淮安管辖。
再次,淮安市将通过综合措施让90%的医保病人能够留在县域就医。如此一来,仅有10%的病源可能成为地市级医院的病人来源,但还要同时面对同级医院甚至省级以上大医院的激烈竞争。由于县级医院掌握着当地医保病人的转诊,决定着转诊病人的流向,这就更驱动省级医院直接帮扶县级医院。统计显示,我省71%的省级医院实行区域信息联网,其联网对象中42%是县级医院;56%的地市级医院实行区域信息联网,联网对象中县级医院仅占20%,55%的都是同级医院。而市级医院的传统服务市场,还面临着民营医院的侵蚀,社会资本的强势进入,特别是大型、高端民营医疗机构不断从当地老牌公立医院挖走优质医护人员。地市级医院可能遭遇患者锐减的“就医荒”。、
第四,江苏省明确提出到2015年底,所有医疗机构一律取消药品加成,这将直接切掉我们这类市级医院收入中最大一块蛋糕。由于地区经济水平不一,政府不可能对每所医院补偿到位。我院每年设备、人才培养、人力成本等医院运行支出在亿元以上,而政府给予的财政拨款每年仅300万元,10多年一直不变。要求补偿到位,地方政府很难承担。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将使得人才流动或流失成为常态。医院以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人才、技术上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受到动摇,地市级医院如何稳定核心人才队伍?医院长期受到医保资金管理部门的严控,正在酝酿的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将会如何,医院有担忧。
对地市级公立医院放手我国公立医院占到医院总数的80%左右,政府无力也无法养活数量如此庞大的公立医院。其中,江苏省三级医院90%在地级市。
作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的中间一环,地市级医院应是群众安全、满意就医的重要依靠力量。地市级医院服务收费有风向标作用,以本省为例,2012年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省属综合医院17534.4元、省辖市属综合医院为12158.3元。省属综合医院比省辖市属综合医院高出44.22%。从我们获得的2012年一季度省内医院单病种收费情况看,省级城市和地市级城市存在明显差异。地市级医院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方面的作用至为关键,应放手让一部分地市级公立医院自主探索改革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