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市实施了《十项人才重点工程》,名医培养工程被列为其中。工程开展以来,我市卫生系统高度重视,把人才工作与卫生事业发展统筹结合起来,放到更重要、更突出的位置。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结合我市卫生行业发展规划,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区分专业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任务,严格落实推进协调工作制度,确保了“名医工程”的有序展开。
创新开发机制完善保障措施 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实施名医培养工程中,我市坚持以解放思想来解放人才,通过政策支持、精神激励等措施,努力使卫生系统成为人才辈出之地、人才聚集之地、人才创业之地。
在培养目标和对象上,把当前急需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现有人才和未来发展需要人才结合起来、把专项技能与日常技能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人才积累。组织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班”、“ 骨干师资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12期,累积培训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千余人次。为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先后组织“乡村医师培训班”“社区医师培训班”各一期,累计培训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58名。通过发布招聘公告,参加医学院校招聘会,先后聘用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120余人。中心医院、第一医院分别与东北医科大学、北华大学联合举办在职硕士研究生培训班2期,累计培养研究生90余人。
在人才运行机制上,坚持“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原则,岗位实行竞争机制,人员实行流动管理,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三年来,有40余名技术骨干通过竞争上岗走上科室领导岗位,有6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在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内交叉使用,有效促进了我市卫生行业的均衡发展。
“现在看病到社区,方便、快捷、还省钱,对我们社区居民来说真是个大好事。”一位地直社区的居民说。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市卫生局在中心医院、第一医院等6家市直医院中考试选拔了86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效弥补了基层卫生队伍人才短缺,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发挥自身优势深挖自身潜能 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名医培养、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长期的艰辛探索。2012年起,全市卫生系统全面开展创名院、建名科、树名医、评名护“四名”创建活动。利用三年的时间,在我市创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优质医院;打造一批具有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的重点专科;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届时,这些具有较高知名度、深受群众欢迎和赞誉的医院、科室和医务工作者,将由市政府分别授予四平市“名院、名科、名医、名护”荣誉称号,并进行表彰。此外,我市以重点科室和优势项目为平台带动人才引进培养。充分发挥中心医院普外科、血液科,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等省重点专科,妇婴医院儿科等省特色专科的优势,以在职攻读高学位、到国内顶尖医院进修等形式重点培养了40余名后备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次配备,促进了科室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大力开展 “干细胞移植”“辅助生殖” “口腔正颌”等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引进科研型、高层次紧缺人才,迅速建立起创新人才团队,引领带动医疗和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形成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
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 全市医疗水平快速提升“要不是市中心医院把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孙立忠请来为我做手术,我这条命就算是交代了。”退休职工徐东坡激动地说。徐东坡患心脏病多年,日前病情加重突发心梗,需要做心脏搭桥手术。市中心医院把孙立忠请到四平,为他做了搭桥手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政策,我市先后聘请国内、省内知名专家来平坐诊、会诊、主持手术累计200余人次,其中不乏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孙立忠、上海同济中心医院副院长妇科专家程忠平等业内顶尖的专家。三年来,先后邀请50余名知名专家来平进行重点、疑难病例巡讲和专题授课。在2013年“院士专家四平行”活动中,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大明到中心医院实地查房、会诊,现场指导,与脑病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座谈,对医院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尽解答,并举办了专题讲座,极大的提高了我市的整体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