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投那么多钱给医药卫生,怎么老百姓就没感觉;只给医院添设备,不给医生发工资;慢性病人越来越多,医院只会等病人上门; 越是进口的疗效好药,越不报销;几个人关着门批药,滋生腐败;健康产业成了盖房子做房地产。(人民网12月28日)
原卫生部长的吐槽,句句戳在痛处,击中医改要害,凸显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要到达胜利彼岸,前路弥坚,还需负重致远。
医改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容质疑。国家对医改大量投入,从建立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再到基本药物、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养医等政策措施,都得到了有效实施。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世界最大的全民基本医保体系,90%以上民众有不同形式的医保。
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医改最重要参与两方,患者和医生,都对医疗卫生现状严重不满,一些矛盾问题不但没有减小,而是进一步加剧,医改处于新老问题、新老矛盾交织期。
国家对医改的巨大投入,老百姓没有感觉,投入的钱都去哪儿了?在当前体制下,国家没有保障公立医院员工工资待遇,为了挣钱养活员工、促进医院发展,医院不得不把创收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创收机制让医患变成了利益对立关系。在创收动力下,大医院还利用设备、技术、人才等优势,与小医院争抢病源,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时时处于“战时状态”,小医院门可罗雀。如果数量众多的小医院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无论大医院如何扩张床位、增加医务人员负荷,看病难、看病贵都仍然会是一道无解的题,甚至愈演愈烈。
近几年来,医患矛盾加剧,医务人员丝毫没感受到“白衣天使”的荣耀。医院和医务人员都只是各项政策执行者,就因为医务人员要直接面对患者,患者有气都直接撒在医务人员身上。层出不穷的医患纠纷,频频发生的暴力伤医杀医事件,让医疗卫生从业者胆战心惊、心力交瘁,有时连起码人格尊严都丧失殆尽。
诚然,医改也和其他领域改革一样,好吃的、容易的都已经吃完了,剩下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原卫生部长吐槽,是对医改的一次把脉会诊,诊断出大量“沉疴顽疾”,把“硬骨头”都摆在了大家面前。
“医药健康产业融合与新生”是本届健康中国论坛的主题。所谓融合与新生,就是力求将健康领域中有关的部门、行业、人群、利益、矛盾、观点等等融合起来,把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融合起来,这道出了解决当前医改新老问题、新老矛盾交织的途径。
医改仍然在路上,还远未到完成的时候,还需“刮骨疗毒”,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弊病,兼顾各方利益,只有“融合”,才能“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