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玉珍老两口儿的幸福生活,令市人大代表、北京铁路局高级工程师刘小平又高兴,又心酸,她高兴的是自己在人代会上提出的建议终于有了进展,心酸的是自己已经过世的老母亲没能享受到这种幸福养老。
医养结合,一直是刘小平代表关注的话题。母亲在世时患有高血压,常年得吃一大堆药,老得到医院开药,非常不方便。送母亲去医院的时候,刘小平发现,很多老人也都有类似的不便,她想,“如果医院和养老院能挨着,甚至结合在一起,那就解决大问题了。”
刘小平的想法与不少关注养老事业的市人大代表不谋而合。去年市人代会,刘小平和其他12位代表一起提出《关于积极推进北京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议案》,该议案与另外24件有关养老事业的议案合并成为去年会议的三大议案之一,交由市政府办理。
一年来,刘小平提出的“充分利用本市的医疗资源,实行医养结合”的建议正在逐渐成为现实,隆福医院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去年,隆福医院与东城区汇晨老年公寓签署协议,成为本市首家“医养融合”型机构,入住这里的老人,楼上养老,楼下看病。
王树昌患帕金森症十几年了,他肠胃不好,排尿都得插尿管,每天得吃一大堆药,“住在家里,每隔半个月就得往医院跑一次,太折腾了。”鲍玉珍看着老伴儿,很是心疼。
住进隆福医院北苑院区,老两口儿可省了心。房间里电视、冰箱、衣柜设施齐全,“跟在家一样。”鲍玉珍说,不仅住得好,看病更方便,有个头疼脑热,医生还上门诊治。鲍玉珍每隔半个月,下楼给老伴儿开一次药,有时候忘了,医生还主动来提醒。王树昌身边还有护工照顾,“真是省了不少事。”鲍玉珍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幸福。
老两口儿的“邻居”有200多人,都住在院区的二层三层,公共区域还设有阅览区、活动区。院区的一层是医院门诊,内科、康复科、中医科各科齐全;五层是病房,有56张床位,医生、护士24小时值守。
楼下康复室内,今年已92岁的李奇正在康复技师的帮助下练习站立。此前,老人因脑血管病和肺部感染,常年卧床,连说话都吃力,康复半年后,不仅能坐了,还能短时间站立。
不仅是隆福医院,东城区三和老年公寓、长青养老院,西城区金融街老龄公寓、展览路街道敬老院被确定为全市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养老机构,并建立了就近医疗机构对口合作的工作机制,完成了与999等院前急救机构的对接。依据本市计划,今年年底,所有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都要具备医疗条件,部分社区医疗中心将进驻养老机构。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进展令刘小平满意,“这才能真正解决老人养老和看病的问题。”今年市人代会上,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提交大会审议,她欣喜地看到,“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开展社区家庭医生式和签约式医疗卫生服务”被写入草案,刘小平期待着,医养结合模式能尽快地推广,让居家养老的老人都能在家门口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