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肥西县严店乡郑岗村,村民周增柱扶着老伴来到村卫生室:“我感冒了,能否开点药?”村医马德问诊后,打开电脑上的“处方集诊断”选项,在弹出的几套备选处方中一番勾选,两种口服药的“电子处方”便自动生成。马德说:“以前,感冒的病人来一般都吊水,现在有‘处方集’管着,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像郑岗村卫生室这样建立基层信息化处方集的,在肥西县172个村卫生室已经全面启动,也是安徽省2014年基层综合医改中推出的一项新政,率先探路的肥西县在全省起步最早、制度最完善、成效最好,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充分肯定。
“大病小病都吊水。”提及农村不合理用药的积弊,肥西县卫生局副局长倪良柱一言蔽之。长期以来,由于医改之前药品利益驱动、群众认识误区等综合性因素,农村地区滥用“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静脉输液”现象凸显。纠正“三素一汤”滥用顽疾,必须用标准化的电子处方引导基层就医、合理用药。据了解,安徽省遴选了感冒、咳嗽、气管炎等50种基层常见门诊疾病,设计出推荐用药名录,由电脑提示建议处方,规范诊疗行为和用药行为。病人来了,村医只要输入诊断的病名和相关症状,电脑就会自动生成几套备选处方,并只能从给定的“处方集”中选择相关药物。倪良柱告诉记者:“‘处方集’是由中国医师协会专家制定的,不仅用药安全性有保障,用药品种和剂量也更加规范。”
“处方集”实行之初阻力很大。基层医改推行后,药品零差率销售,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次均6元的一般诊疗费,“处方集”应用后,输液率受控,门诊人次亦将大幅降低。因此,村医收入的“流失”部分如何得到“补足”,是政策设计者绕不开的话题。
对此,肥西县采取新农合基金支付方式改革与“处方集”系统使用相挂钩的举措,且在制度设计上约束与激励并举:按照上年度新农合实际支付额预算各村卫生室实行“处方集”当年的门诊总额。“这就相当于节省下来的新农合基金大多是村卫生室自己的。”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主任姚林说,此举调动了村医的改革积极性,也切实保护参合者利益。同时为防止村卫生室推诿病人,不接诊而一味降低门诊人次的现象发生,还明确规定,门诊补偿人次比上年下降超过15%而无正当理由的,实行一票否决。
“通过合理用药、遏制输液降低诊疗人次,既对百姓健康有益,又能结余新农合资金,而村卫生室收入又通过补偿机制得到补充,这就实现了‘群众看病花更少,村医收入不减少,用药习惯更合理’的多赢。”倪良柱表示:“2014年,全县村卫生室合作医疗门诊补偿额较上年减少(节约)168万元,我们将根据各村卫生室门诊统筹补偿受益率、次均费用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合考核结果兑现奖励,不仅调动村医积极性,也提高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