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月3日中国进入“两会时间”,医改话题又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在医改进入深水区、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的时候,将“打造健康中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无疑对医改的推进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十二五”走向“十三五”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2015年的医改内容被认为对“十三五”的医改走向具有风向标意义。而据记者了解,去年中央及地方就已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
而在代表委员看来,新医改以来两届政府的改革思路是相衔接的,都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让人民群众更健康,循序渐进进行医改是比较稳妥的思路。
医改领域也同样要体现依法治国,委员认为,应在“十三五”期间出台卫生法,明确政府的投入及角色,从体制机制上完善。
专家表示,“十三五”医改,政府应该用系统改革的智慧,而不是头痛医头。
报告首提“打造健康中国”作为民生改善与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医改的推进一直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李克强总理用较大篇幅部署了2015年医药卫生改革工作,这其中包括公立医院改革在内,有多项内容聚焦于医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虚高药价,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医保支付等方式平衡费用,努力减轻群众负担。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开展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打造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但基本医疗制度不健全、卫生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药价虚高、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公立医院公益性不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使得我国目前离“健康中国”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新医改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全民医保覆盖面超过95%,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这体现了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改革成果全民共享。”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福州市第二医院副院长林绍彬向记者表示。
2014年,我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扩大到1363个,2400多个县级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也同时推进,国家和省级试点城市达到63个,其中国家级的有34个。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博]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认为,政府工作报告触及了价格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医生收入补偿机制等医改中最核心的几个问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5年经济增速预期为7%左右。虽然这一目标较2014年下调了0.4个百分点,但记者注意到,政府对医疗领域的投入不减反增。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年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便几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
事实上,新医改以来,财政在医疗的投入不断加大。官方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财政支出中的医疗投入为3994亿元,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已经突破1万亿元。
不过全国政协委员黄洁夫表示,若不改变机制、体制,医改实际上很难走出困境。
他表示,目前的公立医院,93%的运营费用都要靠医院自己去挣钱发奖金、发工资、买设备,只有7%的钱是政府投入的,所以医院的整个结构就是趋利性的。
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这也是近几年医改呼声较高的议题,也被认为是医患矛盾难解的主要症结。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医生负担过重,主要是体制问题,医院要创收,医生就会有指标。真正要解决问题,是要恢复大医院的公益性。
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减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编制的重要一年。
去年,中央和各地方陆续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其中,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也于2014年7月启动。
强化改革创新、强调市场的作用,是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关键词。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在部署该工作任务时曾表示,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而“十三五”的最后一年又正值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年份,规划的编制还强调要科学设定规划的目标指标,并确保主要指标能够落地。
记者从国家卫生计生委了解到,今年将全面开展“十二五”规划实施终期评估,编制“十三五”医改规划。
记者注意到,去年底,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公开遴选入选单位名单,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等6家单位负责我国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研究、“十三五”时期人口态势与计划生育应对策略研究、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政策研究三大课题的研究。不难看出,这三项课题也将成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点。
实际上,编制好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于进一步深化医改也意义重大。
记者还注意到,安徽省卫计委是6个研究单位中唯一一个地方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这意味着,安徽近几年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体制机制方面的积极探索与经验已经进入到整个改革顶层设计的视野。
而就在不久前,安徽与江苏、福建、青海三省一起成为我国深化医改综合试点省份,这是新医改以来,国家层面首次以省级为单位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以点带面推进医改,是新医改以来中央不断深化医改的总路径,无论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还是城市公立医院改革都是先试点,再逐步推开。
“新医改以来,两届政府的医改是相衔接的,都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让人民群众更健康,在这个目标下采取循序渐进的医改方式和步骤,我认为是比较稳妥的。”林绍彬委员说,医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就能完成的。
“政府应有系统改革的智慧”蔡江南认为,“十三五”期间,医改仍需要从三方面着力推进,其中改革源头是价格体系的改革,改变药价虚高、医疗服务价格低的价格扭曲的现状,但价格的制定不应只是发改委一个部门说了算,而是应该有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医保机构参与。
“价格改革是制约医改的一个最大问题。过去对价格体系的改革,比较偏重药价改革,但医疗服务价格还缺乏可以实施的具体举措。”蔡江南说。
此外,应该建立医生收入补偿机制,此前医改中破除以药养医、多点执业等举措,都是和价格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合理的补偿机制,实际上其他改革也很难进行。
第三就是公立医院改革,这也是医改中很顽固的堡垒,公立医院不改革,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分级诊疗体系建立都没法实现。
“这三项改革环环相扣。‘十三五’的医改,政府应该用系统改革的智慧,而不是头痛医头。”蔡江南说。
本届政府对医改的推动已经有所动作,从去年开始,对药品价格开始进行改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3月5日就“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调控”的相关问题回答记者问时介绍,去年价格改革的力度比较大,放开了在医保目录中的700多种低价药的价格;非公立医院的服务价格等56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也已经全部放开。
“我们还在酝酿药价改革、电价改革。这些改革推出后,准备公布政府定价目录,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徐绍史说,今年发改委还会进一步加大价格改革力度。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部分医药界的政协委员表示,药改的核心还是医改。
“十二五”期间,国家在医疗领域的改革勇“啃硬骨头”,如公立医院改革、药价改革、医师多点执业、社会资本办医、大病保险等,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代表委员们认为,未来医改的推进仍需要顶层设计。
今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林绍彬认为,今后的医改也最需要法律来保驾护航。
“‘十三五’期间应该尽快出台卫生法,通过卫生法确定医改的总目标、总任务,明确政府的投入及角色,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完善。” 林绍彬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全民医保覆盖面已达95%。孙丰源认为,虽然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取得进步,但仍存在制约整体社会保险体系完善的许多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医保联网结算就是涉及不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问题。
孙丰源委员告诉记者,因就医地和参保地的报销病种种类、报销比例不一致,患者在异地就医的费用面临不能报销或报销比例偏低。而制约医疗保险联网结算支付的,除了网络技术手段外,主要是各地医保支付的病种种类、价格、支付比例等的差异所致。
他的提案建议,应该至少在区域内实现多省份、多地实行统一的报销比例、医保支付方式,以实现医保异地联网结算。
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生资源,是我国医改推进中的基础,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也是深化医改的一个要点。但目前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还面临不足。
林绍彬委员告诉记者,他的提案建议强化建立三级医疗网络,落实分级诊疗,建立健全乡村卫生服务体系。
“毕竟我国60%~70%的群众生活在农村,应该保证农民看得上病,看好病。”林绍彬说,人才建设、仪器设备的支持以及法律、政策、人员编制的保障等,对基层卫生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