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护士条例》中规定的护士义务,其中一条就是“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对护士们来说,待遇好坏、压力大小,可通过反馈和制度调适去改变,但给病人以贴心服务,不应有异议。
两部门专门发布通知,部署解决护士“没耐心”这一细节性问题,说明了管理层的重视,也反衬出护士“没耐心”问题的普遍。应看到,近年来,一些护士服务态度问题已成患者投诉的“高发区”。经常有些微博、网帖和新闻曝出,有护士上班玩手机、虐待新生婴儿之类的病象,这也损害了医务工作者的整体形象,也容易成为医疗纠纷中的导火索。
在此情境下,相关主管部门开展深化优质护理的工作,也是对症下药,可谓抓住了缓和医患关系的“牛鼻子”:毕竟,很多患者看病时都离不开护理,而护士的基本职责就是执行基础、专科护理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相关规章制度。可以说,护士护理也是医疗服务体系的“末梢”,她们跟患者的接触通常最紧密,其态度和护理质量会迅速投射进患者的内心,对医患关系产生直接影响。
都知道,护士职责中有一项就是执行口服、注射、其他途径给药治疗,负责备血、取血等。而对医疗来说,静脉穿刺是治疗疾病时不可缺少的必需手段。可现实中,扎针失败已成护患纠纷的一个常见的引线。基于此,护士们既应加强基本功训练,也要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告知患者为何扎针难“一针见血”的原因,避免矛盾生发。
或许有人说,护士“没耐心”,是因她们在医疗服务链条中地位低、待遇差、角色边缘化。的确,护士的现实处境跟“没耐心”之间或许有因果关联,但二者并无绝对化联系。按照《护士条例》中规定的护士义务,其中一条就是“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不能说,因为过得压力大、不如意,就连基本义务都不履行吧!就职业伦理层面看,敬业该是起码的从业素养,它不能因为有压力就轻易弃守。
正是源于护理工作的不可或缺、它对医患矛盾的牵引作用,廓清护士职责、优化护理服务的意义不容小觑。对护士们来说,待遇好坏、压力大小,可通过反馈和制度调适去改变,但视病人为亲人并给予贴心服务,不应有置否的余地。
让护士有耐心,也得在“床护比”上用心要护士保持耐心,不能只靠一纸“要求”,还必须改进“床护比”,着力于提升护士群体的薪酬满意度,并细化护理流程,通过制度“关心”呵护她们的耐心。
在相关通知发布不久,某门户网站对此进行了调查,其中约80%受访者表示曾遭遇过护士的不耐心。就此看,发文遏止护士“没耐心”也算事出有因。
但通读全文会发现,文件中出现的优质护理服务、护理岗位责任制和明确服务流程,其实早已充斥于各家医院的诸多护理管理文件之中。事实上,能在护理岗位上工作一定年限的人,“耐心程度”本就较高——每天面对情况迥异的各类患者及情绪焦躁的家属,如果没点克服职业倦怠的本事,恐怕很难在护理岗位上坚持下来。
事实上,护士“没耐心”,在多数情况下并非其不愿意有“耐心”,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一个输液护士,有时一天要为五六十名患者输液,每个输液过程都要核对患者信息,根据输液单为患者配置药物,给患者找血管、消毒、扎针,调整输液速度,中间要调换药物,还得及时拔出针头,中间哪个环节耽误1分钟,就可能引起后面排队患者的不满。在这样的情况下,护士的耐心恐怕得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而这何尝不会招骂?
归根到底,是现实不允许护士们“有耐心”。当下,囿于护理费用过低医院难以从中获利、管理文件粗犷等因素,我国医院普遍存在“重医疗轻护理”,临床护士配备不合理的情况。新华社曾披露,国家36年前制定的1:0.4的病床护士配备比例至今无法达标;更别说,有些在编护士可能已从事行政或后勤工作了。在床位数量不断增长的眼下,这问题当被正视。
还要注意到,护士薪酬满意度眼下也不高。在很多医院,护士活儿重、日程忙,可与之对应的待遇却并没上去,在薪酬激励上“劳”与“酬”并不对称。很多科室奖金没她们份,外出进修也没她们份……而护士群体内部的“同工不同酬”现象也很严重,有些护士动辄被看作“临时工”、“打杂的”。这也亟须待遇福利配套性的改善,2013年媒体曾曝有医院一次就有60余名护士离开医院重谋职业,也印证了其紧迫性。
当然,要护士保持耐心,最重要的恐怕还是改进“床护比”,也要细化护理流程,对相应工作进行量化评估、定岗定编,然后根据护理效果对护士进行考核,从而保证护士有时间也有兴趣去“耐心”做事。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让老护士多做些咨询式或解释性的工作,让年轻护士多些操作性的工作,做到因人制宜,用其所长,如此下来,估计患者们才真正有机会体会护士的“耐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