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武滨在“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2015年年会”上指出,技术发展变革决定了我国医药市场的未来方向和增长领域,到2020年新市场要求每一个组织都是技术公司,IT在企业中起到越来越核心的作用,颠覆重构及消费代际转换将成为我国医药市场繁荣的驱动力量。
洗牌阶段来临IMS市场预测显示,到2018年我国医药市场稳居全球第二位,发展进入新常态。未来5年世界医药市场将保持5%~6%的增幅,预计在2017年世界药品市场份额中,我国将达到17.9%,超过欧盟5国的总量。
然而,当下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
从全球范围看,美国“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本土回归”的战略实施初见成效,美国药品流通行业高度整合,麦克森、卡地纳和美源博根三大医药流通巨头分别位列2012年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之第37名、第61名和第94名。高度集中的格局使美国三大医药流通巨头获得了稳定的利润来源,共同执掌美国医药流通业的天下。而我国,去年1~11月,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23378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同比回落3.5个百分点;利润增幅继续下滑,仅增长11.6%,同比下滑近6个百分点。医药流通企业前20强合计销售收入4684亿元,在全行业占比48.7%,行业集中度仍然很低。
武滨表示,从美国医药流通三大巨头形成来看,市场集中度提高到了近乎极致,竞争规则已基本定型,几大巨头牢牢控制着美国医药流通业格局,并逐步沿着价值链朝上下游延伸,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竞争地位。而我国医药流通业在计划经济时代三级批发体系解体后,经历了市场经济初现和增长阶段,从2010年开始进入典型的洗牌阶段,表现为市场集中度得到更快提高,竞争开始白热化,国药、上药和华润等龙头企业发起大规模并购,利用资本市场机制,通过融资上市、并购重组等手段,迅速做大规模,集中度开始迅速提升,全国性的医药流通巨头出现。“目前,我国医药流通业的尴尬在于行业价值链中存在医药代表、医生、医院药房组成的灰色利益链,医药流通受到上下游的双重挤压,利润空间不断降低,资金占压日益严重。长期以来,医药流通企业的平均净利率一直徘徊在1%之下。由于效率低下,导致我国医药流通企业仅仅在医药产业价值链中扮演了‘搬运工’的角色,阻碍了行业快速发展。”武滨说。
技术发展决定未来方向“能用制度手段解决的问题,决不依赖道德手段;能用技术手段解决的问题,决不依赖制度手段。”楚天科技董事长唐岳在“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2015年年会”上说。据悉,以楚天科技为龙头的制药装备企业正在发起一场药品制造的技术变革。智能配液、针剂药物生产智能冻干技术、针剂药物生产智能制水技术等都在酝酿探索之中。
武滨表示,技术发展变革决定了我国医药市场的未来方向和增长领域,颠覆与重构、消费代际转换创造了医药市场新的商机。
具体来看,未来IT在企业中将起到越来越核心的作用,在宏观层面支持企业实现市场引领,差异化竞争,高效执行,快速增长,可持续增长;在微观层面支持企业在体验、沟通、价格、速度、服务、生态上颠覆固有的模式。目前,全球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4%,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5%,我国网民年龄正在向低龄化和老龄化蔓延。80后、90后、00后代际转换将显著影响和驱动个人市场的形成。
从欧洲医药流通发展和趋势来看,未来5年,降低成本、发挥细分市场的优势、创新发展是关键;未来低价药将影响各国的报销模式,批发商与药房合作是发展方向。专科用药市场由于区域定位不同,其市场结构也不同,由于新兴市场的发展,未来仍保持4%~7%的增长率。通用名药拥有更高的市场占有率,专科用药呈上升趋势。医药行业微利化特征将成为常态(全球一体化)。伴随着医药物流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医药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融合进程将加快,医疗保健领域未来将向私人订制、健康预防等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发展。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健康多元化需求的延伸服务,提高医疗保健的质量和安全是供应链携手合作的共同课题。
医药流通何去何从观察美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可以看出,在高度集中的格局下,三大流通巨头不断向上下游扩展,创新商业模式,增强了对产业链的掌控力,改善了医疗保健水平。这包括在上游建立OEM业务,为上游提供信息、广告等增值服务;为下游提供药房管理,医疗手术用品定制,自动售药系统,医院信息化等。
那么,我国医药流通行业何去何从?武滨认为,我国医药流通产业处在快速整合与升级时代,产业整合与结构重组是医药流通产业的核心命题,是提升我国医药流通业总体效率水平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产业整合是产业升级的前提,医药流通业只有在完成整合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升级换代。对一个志存高远的医药流通企业来说,它的首选战略应该是产业整合战略,其次才是模式创新和运营效率的提升,资本实力和整合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医药流通业结构重组的关键要素。
武滨介绍说:“美国卡地纳公司付出了40年的努力,不仅成为全球医药分销业的巨头,还是众多投资者追捧的对象。其核心在于卡地纳首先借助资本手段迅速完成了产业整合。在40多年里,它收购整合了65家企业,并在产业整合的基础上,围绕客户需求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创新。这些服务包括跟踪药丸计划,除了分销之外还为医疗机构提供了完整的药品管理服务;定制服务,为医疗机构定制成套的手术用品;上游厂商服务,为制药企业提供配方、检测、生产、包装、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药店管理服务,帮助药店建立收入核算系统;其他还包括药品和医用制品的OEM;为客户提供自动化、信息化服务等。美国卡地纳的成功值得国内企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