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号,冲破医院及医生能力的底线;预约挂号,让高频就医的老年人群望网兴叹……招来诸多不满!但若等着医生自由执业,等着分级诊疗实现,等着全科医生培训完成,等着卫生医疗资源公平分配……猴年马月?根本性解决方法,实现周期太长,管理者看到广安门事件,心急如焚,不得不出重拳,急着治标。
方来英,一位顶着满头白发的北京市卫计委主任。这个春节,应该过的不是太舒服。有人说,广安门是个导火索,打了方来英的脸,打了北京卫生系统的脸,因此,在这二十几天里,北京卫计委大刀阔斧连续出组合拳,但怎么做都是错,怎么管都也是头痛治头,脚痛医脚。
此时,笔者可能更赞同这样一句话。能发现问题的人很多,但发现问题症结的人比较少,能提出解决方案的人更少,能提出方法并亲自去解决问题的人弥足珍贵。社会进步贵在有最后一种人。
我们如何帮助最后这一种人去完善过程?
既要治标,也要治本。要理解治标的不足,也要理解治本的难处!
《大断裂》说,“政府的合法性也来自它使民众感觉更加良好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使民众感觉更加良好”是政府追求的目标。感觉良好提出的是一种接受服务的体验,“感觉更加良好”是民众对自己的政府为自己服务的亲切期待和信任。
医改始终在考验世界各国政府“使民众感觉更加良好的能力”,医改服务的民众包括医生,而且医生是医改的主力军,政府的医改要使所有民众“感觉更加良好”,首先要让医生“感觉更加良好”,因为政府只有通过医生才能让其他“民众感觉更加良好”,政府的医改才会逐渐走向成功。
如何让医生“感觉更加良好”?说到底是解放生产力,逐渐去掉束缚医生自由追求职业幸福和荣誉的各种“枷锁”。要明白医生都想当好医生,患者都想找好医生,导致他们的共同愿望无法实现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们的政策。
如今医生尤其是临床一线医生的感觉不良好,一道道“令箭”,多少个“不准”,要与患者签拒收什么“协议书”,要他们“甘于奉献”……设身处地想想天天冒着各种风险抢救众多患者的一线医生,他们接到这些政府一道道“令箭”是什么感觉,有失望、有被抛弃、有被不信任、有被不受尊重……
医生希望有所改变,他们爱这个职业,他们爱当医生,他们爱自己的患者,他们更期待来自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爱、信任和鼓励!医疗是爱的事业,医改是爱的检验。渗透爱的政府服务才会“便民众感觉更加良好”!
不限号,医生会感觉良好吗?一个医院号的多少,是根据医院能力和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计划而为之的。医院、医生资源能力是有限的,清楚的判断资源的有限,是我们选择某种改革方法的基础或前提,否则,医疗质量各方面都将面临风险。
全面预约挂号,医疗服务的高频需求人群还是老年群体,这个群体,如何利用互联网?尽管他们可以通过子女,事实上更多还在靠自己,他们很难开这个口,因此,社会辅助服务应运而生,相应的挂号、导医、陪诊服务出现,患者就医成本增加,更增加了看病贵的感觉。
总之,改革需要出重拳,但更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有耐心,需要有长远眼光,需要坚持!
我们可以从自然科学角度看社会问题,从社会科学角度看医学问题。医改是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问题,需要我们用两双慧眼,才会让医患都拥有更加良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