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百姓,对于这一“大招”的关心和期待则更为直接和实在:有了三医联动改革,“看病贵”“看病难”就会解决了吗?
对于政府来说,这一“大招”的设计初衷和追求的目标更具战略性考量:既蕴含惠民生,也期待稳增长。
一个月内,顶层三次力推“三医联动改革”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16年重点工作”时,明确要求“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
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 “三医联动改革”,并将其列入当年工作重点。
更令各界关注的是,在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之前和之后,关于“三医联动改革”各有一次大举动。
先是在全国两会召开之前的2月1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首要议题就是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更好服务惠民生稳增长。李克强强调,医药产业发展首先是“民生需要”,同时也是“发展需要”。要把加快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更好服务惠民生、稳增长。为此,会议确定了四项旨在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的举措,其中一项就是:结合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加快临床急需药物和医疗器械产品审评审批。
随后,全国两会期间,在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之后的3月11日,被医药领域人士誉为“春风吹”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公布。意见指出,实施三医联动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
一个月内,顶层三次密集动作,且分别以国务院常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指导意见等高级别、高规格的形式,推出“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的顶层设计,引发了各界高度关注。
“这是个重大政策信号,一方面表明中央政府对医改要动真格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医改的艰难性和复杂性。”《中国经济周刊》总编辑季晓磊分析说。
3月12日,《中国经济周刊》和中国经济研究院共同邀请了医药、医疗行业的多位院士、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产业代表和行业政策专家等,围绕“推进‘三医联动改革’ 加快医药产业创新升级”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交流和深度探讨。
3月12日,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和中国经济研究院共同举办“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加快医药产业创新升级”专家研讨会。
专家:中国医改的症结,就在于三医不联动
“医改是世界难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副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专题座谈会上介绍说,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初参加竞选打的就是医改牌,现在任期届满却依然无果。欧洲的医改同样艰难。
张伯礼院士说,去年克强总理说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医改这一世界难题,医改重要的问题就是“三医联动改革”。三医,医疗是基础,它在一线,主要是用药;医药产业则是支撑,想用药没有药只能进口,或者干着急;医保则是导向。三医联动的作用并不一样,各自有各自的任务,三者之间应该是有序的、动态的、协同的,围绕一个医改目的——维护老百姓的健康。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国药科大学国家药物政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宋瑞霖评价“三医联动改革”提得特别好,他的表达干脆、直接:“中国医改之所以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症结就在于三医不联动。”“我们的部门相互之间掣肘,三医联动不仅仅是三个部门的联动,是三套体系必须联动。如果三套体系不联动,就像我画的这张图,它实际上是一个皮带下的三个传动轴,如果三个轮子有一个不转,只是飞快地转一个轮子,那么,这个皮带要么断了,要么飞出去,它不可能让一个轮子转起来。”他画了一个简单的图示分析说,“三医各自的现有政策都是孤岛,政策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