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难题,牵一发动全身,需要多部门、多层次、多方位的协调配合和齐心努力。各地医改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挂帅,理顺管理机制、加强协调力度、打破多头管理、力推三医联动十分必要。可以借鉴福建省的经验,把涉及公立医院改革的有关医保、医药、医疗等职能归口一个分管领导管理,形成高效的决策和推进机制。
另外,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类医保的相关政策和经办机构有必要整合,像福建省三明市一样,组成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承担药品采购与结算、基金管理、医疗服务行为监管、医疗服务支付等职能,直属政府领导,经办机构可挂靠在卫生计生等部门。从国家层面,卫生计生部门、人社部门等有必要对整合后基金的管理和报销政策认真研究,重新制定,而不能千篇一律地总额预付。
三明市的经验还告诉我们,政府聘任和考核医院院长,落实院长的经营权、人事权、分配权,逐步砍掉医务人员的灰色收入,使他们的收入阳光化,也是一个好办法。三明市的医改经验很值得国务院医改办认真细致地调研,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的措施,并选择试点推广。
遏制药械耗材虚高价格
药价虚高、高值耗材和医疗器械昂贵是导致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也是百姓对医改效果感觉不明显的重要原因。降低虚高价格应作为医改的一个切入点或突破口。但是,集中招标、药价放开难以在短时间内遏制价格虚高,药品零差率也不足以遏制大处方、开单提成等问题;医用耗材和医疗器械尚未完全纳入规范的招标体系,价格虚高也比较普遍。药品价格虚高部分主要产生在流通环节,如何挤掉流通环节的虚高价格是当今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家是否可以下决心,授权发改委或药监部门牵头组织,对国产的药品、耗材、医疗器械的生产成本进行全面的认真核实,再测算合理的生产利润和流通利润,从而确定上述产品的价格。对于进口药品、高值耗材及医疗器械,国家应授权相关部门,在充分了解同样产品在国外和周边地区销售价格的基础上,形成国家统一的谈判机制,切实降低进口药品、耗材和医疗器械价格。
强化基层卫生人才培养
分级诊疗制度是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重要举措。分级诊疗制度建立不起来,医改也难说是成功了。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是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而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关键靠人才。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培养或培训符合基层需求的人才,多措并举,大幅度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使人才在基层能引得进、留得住、提得高、用得上。目前在基层实施的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利于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导致基层出现推诿患者、业务萎缩等现象,要予以改革。
信息化支撑不可或缺
信息化是深化医改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医改中的很多问题(不是所有问题)可以通过信息化来解决。信息化在卫生行政部门科学决策、医疗机构服务监管、便民利民方面也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要。“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等对卫生信息化都投入不少,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离全国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整体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下一步,一方面是各级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应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在确保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引入社会资本,并制定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的收费标准。
建立区域国家级医学中心
当前,各地政府把发展卫生事业、健康产业作为新一轮区域竞争的重要抓手,因此,应从国家层面上因势利导,统筹规划,采用政府引导、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模式,建立国家级医学中心,建设集医疗、教学、科研、产业、养身五位一体的世界医学品牌。根据卫生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议首先在我国东、南、西、北、中地区分别重点建设一个国家级医学中心,形成互相竞争、各具特色的国家级医学中心集群,逐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竞争力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