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一号难求”挤破头,小医院门庭冷落无人问。这情形每天都在各大城市上演。如今,这种“怪象”有望打破。
为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向社会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到2020年,“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专家表示,意见的出台有助于分级诊疗的重点——基层能力的提升。
第一箭:能力提升——让患者愿意去基层
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建设和管理,规范培养内容和方法,提高全科医生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发挥全科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
“基层首诊是分级诊疗的发展基础。”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滔认为,有数量充足、能力较高的全科医生团队,和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才可能有信心留在基层接受诊疗服务。
为鼓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意见还要求,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者定期出诊、巡诊,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第二箭:政策引导——慢病管理“放”基层
意见要求,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慢病诊疗服务功能,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为患者提供科学、适宜、连续性的诊疗服务。
这些重点慢性病在全球范围都属于患病率极高的疾病,患者多、费用高,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世界卫生组织提议各国建立社区为主的慢性病管理体系,节约资源、避免不必要的住院花费。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周军说,由于我国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高,患者覆盖面广。另外,这几种慢性病的诊疗方案清晰,可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病情,能够在慢病分级诊疗中发挥作用。
第三箭:提高待遇——把人才留在基层
“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意见明确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