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质投射特征的不同,可将感觉投射系统分为两类,即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第一类细胞群,它们投向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第二类细胞群在结构上大部分也与大脑皮质有特定的投射关系,也可归入特异投射系统。一般认为,经典的感觉传导通路是由三级神经元的接替完成的。所以,一般经典的感觉传导通路是:感觉由第一级神经元传入中枢后换元,再由第二级神经元传至丘脑,通过丘脑的第一类细胞群感觉接替核换元后,再由第三级神经元点对点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引起特定感觉。这一感觉的传导通路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2、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上述经典感觉传导通路中,第二级神经元的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在网状结构内反复换元后上行,抵达丘脑第三类细胞群,然后进一步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所以,这一感觉投射系统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上行纤维,进入皮质后分布在各层内,以自由末端的方式与皮质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联系,改变其兴奋状态。
二、结构特异性和结构非特异性药物有什么区别
一、结构非特异性药物:结构非特异性药物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分子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而对化学结构或化学性质并无特异性要求。这类药物只要在体内具备某种相同的物理性质,就可产生相似的生物活性,而与化学结构类型差别或细微变化的关系较小。Ferguson观察了某些同系列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如水溶解度、蒸气压、表面活性以及在不相混溶的两相溶剂间的分配性质等的变化,是按几何级数变化的。它们的生物活性与上述的某种性质相关。化合物起作用时,分布在生物相和外环境相中,引起某种指定生物活性的摩尔浓度主要由这两相间分布的平衡状态所决定生物相是药物活性的出现部位,而人们可以测定的只是外环境相的药物浓度。若药物在生物相和外环境相(即细胞外液)之间达到平衡时,虽然在两相中的浓度不同,但从各相离移的趋势是相同的,这种趋势称作热力学活性(thermodynamicactivity),它大约等于各相中药物的相对饱和度。结构非特异性药物的生物效应一般不直接与化学结构相关,除非结构的变换强烈地影响了物理化学性质。这些性质包括有溶解性、分配性、吸附性、pKa、氧化——还原电位等,它们往往影响膜的通透性和去极化作用,以及蛋白质凝聚或复合物的形成。临床应用的非特异性药物有全身吸入麻醉药,酚类和长链季铵型杀菌药,以及催眠作用的巴比妥类药物。
二、结构特异性药物:大多数临床应用的药物属于结构特异性的药物。产生生物活性的类型和强度主要是因为化学结构的特异性,使药物分子与特异的生物大分子(受体)在空间发生互补的相互作用或复合,所以这类药物的化学反应性、分子形状、体积和表面积、立体化学状况、功能基配置、电荷分布(共轭或诱导效应),以及同受体结合的可能模式,都会对活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儿童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局部和全身的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是注射部位局部出现风团和红斑及瘙痒。使用舌下含服剂型进行治疗的患儿可出现口舌发痒发麻、口腔黏膜水肿、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等症状。全身的过敏反应属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大多数患儿出现皮肤瘙痒、面部潮红和(或)掌心发痒,这是全身过敏反应的前趋症状,应该立即停止治疗,应用药物处理,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脉搏、血压和患儿的意识,随时进行抢救,以防患儿发展到过敏性休克等致死性过敏反应。使用过敏原的浸液进行治疗的患儿注射部位出现风团伴瘙痒,表明出现局部不良反应,局部可以冷敷,以减轻症状,如风团直径2cm,下次注射应减去一半剂量。同时也要检查注射是否规范,如注射太浅也容易产生局部的不良反应。使用过敏原的铝盐合剂进行治疗的患儿注射部位出现风团伴瘙痒,如风团的直径4cm,重复上次耐受量3~4次才开始增加剂量注射。使用舌下含服剂型进行治疗的患儿可出现口舌发痒发麻、口腔黏膜水肿、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等症状,重复上次耐受量3~4次再开始增加剂量。
四、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怎么形成的
由丘脑髓板内核群等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质各区的非专一感觉传入通路。
从机体各感受器传入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除嗅觉纤维外,都要通过丘脑交换神经元,再由丘脑发出特异性投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故将这一投射系统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它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每一种感觉的投射系统都是专一的。
非特异性传入系统可分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及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两部分。前者是指特异性传人纤维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其短轴突多次换元后到达丘脑的中线核群等非特异性核团。这一段投射称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后者是指由丘脑非特异性核团向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弥散性投射,这段投射称为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每一种感觉的投射系统都是专一的。大部分投射纤维与皮层第四层的大锥体细胞的胞体发生突触联系,而且终止的区域狭窄。这一系统主要包括皮肤感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传导途径。
特异性传入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非特异性传入系统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行道路,由于经过网状结构神经元的错综复杂的换元传递,于是失去了专一的感觉性质及定位特征。因此,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的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但不能产生特定的感觉。保留特异性传入系统,破坏脑干头端的网状结构,动物将进人持久的昏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