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水疮临床表现
本病流行于夏秋季节,多见于2~7岁儿童。两型的临床表现分别如下:
1.大疱性脓疱疮
好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初起为散在的水疱,1~2天后水疱迅速增大,疱液由清亮变浑浊,脓液沉积于疱底部,呈半月形积脓现象,为本型脓疱疮的特征之一。疱壁薄而松弛,破溃后显露糜烂面,干燥后结黄色脓痂。有时在痂的四周发生新的水疱,排列呈环状,称为环状脓疱疮。患者自觉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2.非大疱性脓疱疮
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耳郭及四肢暴露部位。表现为在红斑基础上发生薄壁水疱,迅速转变为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脓疱破后,脓液干燥结成蜜黄色厚痂,痂不断向四周扩张,可相互融合。自觉瘙痒,常因搔抓将细菌接种到其他部位,发生新的皮疹。结痂一周左右自行脱落痊愈,不留瘢痕。重症患者可并发淋巴结炎,发热等。
二、黄水疮是什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主要病原菌是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71型及其Ⅱ群,也可为80/81型和甲类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为3/13,12,8,49及57型,其中有些是肾炎原性,如49型及M2型;也可为二者的混合感染。Ⅱ群71型葡萄球菌可产生一种表皮松解毒素,使表皮颗粒层发生松解,产生大疱而发病。亦有由链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感染者。
二、发病机制
Ⅱ群71型葡萄球菌可产生一种表皮松解毒素,使表皮颗粒层发生松解,产生大疱而发病。亦有由链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感染者。机体衰弱或患瘙痒性皮肤病等使局部皮肤抵抗力降低或个人因职业关系受到各种刺激、外伤等,均是本病发生的诱因。儿童因免疫功能不全,皮肤细嫩,抗病力差,搔抓、外伤、皮肤卫生差、瘙痒性皮肤病等易发本病。气温高,湿度大时,细菌容易侵入,可促使发病。
三、黄水疮中药治疗方法
1方
[药物] 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黄芩15克,苦参(或黄柏)15克。
[制法] 加水适量煎煮,去渣。
[用法] 洗涤患处。如周身皆有,可将上方药量加倍,煎水洗涤。每日1-2次。洗后勿用清水或肥皂水再洗。如破渍较甚者,可加用丝瓜叶,捣烂,调金黄散,外敷患处,每日1次。用于脓疱疮(即黄水疮)、脓皮病、湿疹感染等。
[出处] 《小儿外治疗法》。
2方
[药物] 漏芦45克,生甘草45克,槐白皮45克,五加皮45克,白蔹45克,白芨藜120克。
[制法] 上药共研粗末,每次用150克、以水8碗,煎至5碗,去药渣。
[用法] 淋洗烂疮。用于深部脓疱疮、下肢丹毒。
[出处] 《医宗金鉴》。
3方
[药物] 雄黄15克,防风15克、荆芥9克,苦参9克。
[制法] 上药加水2000毫升,煮沸。
[用法] 待温,洗患处,每日2―3次。用于黄水疮初起。
[出处] 《华佗神方》。
四、黄水疮的预防措施
勤洗澡,勤换衣物因为黄水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细菌的感染造成的。所以孩子每天接触的除了家里,还有学校还有同学,那么这些接触就可能受到外面的细菌的感染而造成黄水疮。所以在夏季,对于孩子的卫生就要格外的注意。每天洗澡和换衣服,还有就是吃饭上厕所之类的要勤洗手,这些都能够帮助我们减少接触黄金葡萄菌的可能性。
增强体质,身体的免疫能力提高了,自然对于抵抗外界的细菌感染也就会更强了。那么要提高一个人的抵抗力就要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以及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等等。
加强机体强度,每天可以进行适当的锻炼也可以很快的增强体质。家长可以督促孩子每天进行跑步或者跳绳等有氧运动。这些都可以辅助预防黄水疮的侵害。
保持皮肤不受伤害,我们身体的预防疾病的第一层保障就是皮肤,很多患上脓包疮的患者就是由于皮肤受损了,而受到了细菌的攻击,所以要保持皮肤的完整。皮肤受伤了一定要及时进行清理和包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