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囊炎的病因和症状
身体、饮食因素(30%):
免疫力低下造成胆道感染,胆道感染可引起胆囊发炎。日常饮食要有节制,切忌暴饮暴食。少吃高脂肪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并注意饮食卫生。
疾病、心理因素(30%):
情绪失调,可导致胆汁的排泄受阻引发胆囊炎。肠道寄生虫病,比如蛔虫钻入胆道可引起胆道发炎。其残体和卵可成为结石的“核心”。
常见症状
黄疸 恶心 右上腹痛 指甲呈扇形 胆囊壁毛糙 持续性发热 腹肌紧张 胆囊壁厚 肩周区弥散的钝... 腹痛
临床表现
1. 急性胆囊炎
不少患者在进油腻晚餐后半夜发病,因高脂饮食能使胆囊加强收缩,而平卧又易于小胆石滑入并嵌顿胆囊管。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放射;常伴发热、恶心呕吐,但寒战少见,黄疸轻。腹部检查发现右上腹饱满,胆囊区腹肌紧张、明显压痛、反跳痛。
2. 慢性胆囊炎
症状、体征不典型。多数表现为胆源性消化不良,厌油腻食物、上腹部闷胀、嗳气、胃部灼热等,与溃疡病或慢性阑尾炎近似;有时因结石梗阻胆囊管,可呈急性发作,但当结石移动、梗阻解除,即迅速好转。体查,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或叩击痛;若胆囊积水,常能扪及圆形、光滑的囊性肿块。
二、关于胆囊炎的检查
临床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
约80%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平均在(10~15)×109/L。其升高的程度和病变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有关。若白细胞总数在20×109/L以上时,应考虑有胆囊坏死或穿孔存在。
2. 血清总胆红素
临床上约10%病人有黄疸,但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者约25%。当合并有急性胰腺炎时,血、尿淀粉酶含量亦增高。
3. 血清转氨酶
二.影像学检查
1. B型超声
最有诊断价值,可显示胆囊大小、囊壁厚度、囊内结石和胆囊收缩情况。
2. X线检查( 现在一般不做这个检查)
近20%的急性胆囊结石可以在X线平片中显影,化脓性胆囊炎或胆囊积液,也可显示出肿大的胆囊或炎性组织包块阴影。
3. CT和MRI检查 :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诊断和鉴别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对合并有胆管结石、急性胰腺炎时的诊断更有价值。
4. 静脉胆道造影。
5. 放射性核素显像。
三、关于胆囊炎的治疗
胆囊炎西医治疗:
1、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给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忌油腻食物,严重者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充营养、水及电解质。
2、 解痉、镇痛药物治疗
阿托品0.5mg或654-2 5mg肌注;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化;维生素K38-16mg,肌注;度冷丁或等美散痛等镇痛,不宜用吗啡。
3、抗菌治疗
氨苄青霉素、环丙沙星、甲硝唑;还可选用氨基糖甙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4、利胆
舒胆通、消炎利胆片或清肝利胆口服液口服,发作缓解后方可应用。
5、外科治疗
发生坏死、化脓、穿孔、嵌顿结石者,应及时外科手术治疗,行胆囊切除或胆囊造瘘。
胆囊炎中医治疗:
一、急性胆囊炎
1、湿热滞胆证
起病急,肋胁绞痛、拒按,阵发痛剧,腹肌拘急,伴口苦咽干,心烦喜呕,或高热寒战,或身热不扬,便秘尿赤,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或弦滑;多属急性感染性胆囊炎或化脓性胆囊炎。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下。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药用柴胡、黄芩、半夏、郁金、大黄(后下)、前仁、木通、栀子,木香,茵陈。
用法:加水煎服。上药加水500毫升,煎30分钟左右,取汁200毫升;二煎加水400毫升,煎取药汁150毫升,二煎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1剂。
2、热毒内壅证
胁肋剧痛,右上腹硬满、拒按或触及包块,伴高热寒战,口苦咽干,头晕神疲,甚则神昏谵语,或身目黄染,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数;多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或坏疽性胆囊炎。
治法:清热解毒,攻下退黄。
方药:大承气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大黄(后下)、枳实、黄芩,厚朴、芒硝(冲服)、栀子、胆草、生地,柴胡,木香,连翘、蒲公英、板蓝根。高热神昏者,宜加服安宫牛黄丸;精神萎靡不振、脉弱者,可加用参附汤。
用法:常规水煎服。
二、慢性胆囊炎
1、肝胆湿热证 脘胁疼痛、拒按,食少纳呆,口苦口黏,厌恶油腻,恶心反酸,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利肝胆,健脾和胃。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药用柴胡、黄芩、白芍、大黄、丹皮,半夏、枳实、栀子,薏苡仁。
【用法】:常规水煎服。
2、肝胆郁滞证脘胁窜痛,胀闷不舒,精神抑郁,或心烦易怒,善叹息,嗳气频作,或大便不爽,舌淡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利胆行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枳壳、川芎、香附,白芍,川楝子、甘草。脘腹胀闷、嗳气者,加陈皮、白豆蔻以降逆和胃;发热者,加大黄、栀子、黄芩等清热解毒药;大便不爽者,加莱菔子、枳实以行气导滞通便。
【用法】:常规水煎服。
3、脾胃气虚证患胆病日久,脘腹胀闷,纳呆食少,大便溏薄,神疲倦怠,少气懒言,或见轻度浮肿,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缓无力。
【治法】:健脾益胃,理气和中。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为主。药用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甘草、砂仁(后下),木香。
【用法】:常规水煎服。
四、关于胆囊炎的预防
1、早餐一定要吃好:长期不吃早餐是导致胆囊疾病的重要原因。不吃早餐导致空腹时间过长,而空腹时胆汁分泌减少,胆汁中胆酸的含量随之减少,胆汁中的胆固醇就会处于饱和状态,使胆固醇在胆囊中沉积.形成结晶。使胆固醇结石越结越大。如果坚持吃早餐,可促进胆汁流出,降低一夜所贮存胆汁的黏滞度,降低患胆石症的危险性。
2、少吃多餐不过饱: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不宜饮食过饱。尤其不可暴饮暴食,因为饱餐和暴饮暴食,会促使胆汁大量分泌:胆囊强烈收缩,可诱发炎症和绞痛。最好的办法是每2―3小时进食1次,量不宜多,关键是少量多次,以促进胆汁分泌。尤其是晚餐宜七分饱,就是离开餐桌时还有食欲。
3、饮食清淡易消化:过食精制碳水化合物,会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使胆固醇沉淀而形成结石。还有,大量摄入脂类食物会改变胆汁成分,使胆固醇与胆色素含量增加,脂肪代谢也易发生紊乱,胆汁浓缩,胆囊收缩功能降低,更容易形成结石。
4、油腻食物要控制:高脂饮食会引起胆囊收缩,使胆囊结石更易嵌顿。必须严格控制食用动物脑、内脏、蛋黄、咸鸭蛋、松花蛋、鱿鱼、沙丁鱼、蟹黄等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以及肥肉、猪油等高动物脂肪食物。含脂肪量高的坚果类食物也要少吃,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开心果等。食物脂肪应该分在各餐之中,不要集中在一餐内。
5、大量饮水助排泄:每天应保证饮水量达到1500―2000毫升{约7―8杯),以稀释胆汁。饮水以白开水为好,还可适量吃一些米汤、稀粥、藕粉、豆浆等清淡的饮料和食品,以降低胆汁的黏滞度,促进胆汁分泌和顺利排泄。尤其要注意少喝浓咖啡、浓茶和含糖饮料。
6、爱吃甜食不过量:糖摄入过量,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加速胆固醇的积累,造成胆汁内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三者之间的比例失调。还有,糖过多还会自行转化为脂肪,促进人体发胖,进而引起胆固醇分泌增加,促使胆结石的发生。吃甜食一定要注意不要过量。
7、辛辣食物有危害:刺激性食物、浓烈的调味品如辣椒、胡椒、咖喱、芥末等,均可促进胆囊收缩,使胆道括约肌不能及时松弛,造成胆汁流出不畅,从而诱发胆囊炎急性发作。平时要少食辛辣之品。
8、过酸食物要少吃: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应少吃杨梅、葡萄、苹果、山楂、话梅、醋及其他过酸食物,因酸性食物可刺激十二指肠分泌胆囊收缩素,引起胆囊收缩而致胆绞痛发作。
9、保“胆”食物可多吃:鱼类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促进中性类固醇和胆汁酸的排出,膳食中应增加鱼类的摄入;豆腐及少油的豆制品中含有大豆磷脂,具有很好的消石作用;萝卜有利胆作用,并能帮助脂肪的消化吸收;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包括玉米、小米、甘薯、燕麦、荞麦等,都可以促进胆汁排泄;绿叶蔬菜可提供必要的维生素和适量纤维。此外,还应补充一些水果、果汁等,以弥补炎症造成的津液和维生素损失。
10、完全素食没必要:许多胆石症及慢性胆囊炎患者因为疾病发作而拒绝一切油脂和荤食,完全以素食为主。但是,长期只吃素食容易造成胆囊内胆汁排泄减少,胆汁过分浓缩淤积,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破坏了胆汁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和加速胆石的形成。
11、烹饪菜肴有讲究:尽量少用油煎、炸、炒等烹制方法,因为高温油脂中含有丙烯醛等裂解产物.可引起反射性的胆道痉挛,引起疼痛。宜采用煮、卤、蒸、烩、炖、焖、氽、微波炉烹调等方式,这些方式不但用油少,对食物营养成分的破坏也比较小。食物温度要适当,过冷过热食,都不利于胆汁排出。
12、饮食清洁要做到:很多胆结石都是以蛔虫卵和蛔虫残体为核心的,导致这类结石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不洁。预防寄生虫感染,饭前、便前、便后应洗手,不吃生冷和不干净的食物,这一点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