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时代发展很慢,人民的经济能力有限,天气热了,买不起饮料,怎么办?自己买点山楂,往煮开的沸水一沏,再放上一点白糖,那味道酸甜可口,喝了这种山楂白糖水,就可以消暑解渴,即便宜还养生,这就是“酸甘化阴”在民间最普通的运用。
说到酸甘化阴,它是中医的一种治病与养生方法,用在肝病时脾气暴躁的病态或者免疫功能出问题的津液干涸的“阴虚”证候,具体方法就是把酸性和甘性的药物合在一起,促使人体产生津液,就像荒漠中的泉水。在中医学中,有“燥证”一说,其表现为:唇焦口燥、咽干口渴、口舌溃疡、皮肤干枯、大便燥结、眼干无泪等。对燥证的治法,《黄帝内经》说:“燥者濡之”,“濡”就是用水滋润。常用的中药一般是乌梅、山楂、木瓜、五味子、白芍,麦冬,它们共有的酸甘滋味能养阴润燥,另一个作用则是刺激味觉神经,使干燥证的患者体内残存的腺体有效代偿,尽最大努力分泌唾液。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一首“芍药甘草汤”,组方很简单,只有芍药和甘草两味,芍药味酸,甘草味甜,二药组合正是酸甘化阴的具体体现。很多老中医临床使用“酸甘化阴”法颇有心得,像阴虚火旺的盗汗失眠证,妇女的更年期综合症、夏季汗出多而出现的“上火”等,都可以用酸甘化阴的方法进行治疗。
另外营养学研究表明:钙、铁、锌这些微量元素都是人体需要却往往容易缺乏,原因很简单,就是机体对它们的吸收量较低,而酸性的物质能够成倍地提高机体对这些微量元素的吸收率,因此,膳食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含有机酸的水果、糖醋等的菜肴,能改善机体对微量元素的摄入补充。
总结下来,我们就了解到酸甘化阴在中医中运用的还是比较广泛的,按照中药学的理论,酸味的食物有涩精、敛汗、止喘、止泻的功效,如乌梅、西红柿、柿子、杏子、梨子等;而甘味的食物则具有补益功效,二者相结合,即可以补液生津,又可以补气养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去尝试着搭配,简单又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