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h7n9影响,广东等地活禽销售量暴跌,家禽业遭受重创。近日,广东等地家禽行业协会、企业联合向各级政府提交公开信,请求“停止实行h7n9的每例通报,避免对疫情超密度的报道”。广东卫生部门对此回应,“停止通报于法无据”,但对媒体的疫情信息开始低调处理:不再主动给媒体发送病例通报信息,通报里不再出现“活禽接触史”等字样。
在此之前,媒体曾披露,有广东养鸡户向中国畜牧业协会发求援短信―“希望给h7n9禽流感改名”,请求其将短信转发给有关领导。它着眼的,同样是对疫情信息传播的调适拿捏。
乍看上去,无论是向有关领导“递状”,还是请求停止h7n9每例通报,都有些“多此一举”:给h7n9禽流感改名,未必能改变公众认知习惯。而寄望于减少疫情曝光度,来消弭公众顾虑,也像是“掩耳盗铃”。正如舆论指出的,若对疫情隐瞒不报,只会加剧h7n9焦虑。再者,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要求,对新发传染病每例亚型都要进行通报,h7n9亦在其列。就此而言,停止h7n9每例通报,难言合理―试想,“捂盖子”下若疫情扩散,带来的健康风险岂容小觑?
h7n9每例通报不可或缺,但这不意味着,家禽业的权益诉求能被忽视。应看到,h7n9每例通报,之所以引发“谈禽色变”式恐慌,原因就在于信息披露不对称:虽有常态化通报机制,但对应的科普仍显匮乏。比如说,“h7n9禽流感”命名就失之不够缜密,它更应叫“甲型h7n9流感”。h7n9本是个疫情编号,它并不指向某个物种,就当下看,它并非仅在家禽、人身上“现身”过,其他动物也曾检测出;h7n9感染,是否系禽传人,也没定论。
而要规避家禽“躺枪”式误伤,就必须在频密报道的同时,加强科普,引导公众正确认识h7n9,了解其传播路径,掌握科学预防知识,而不是盲目恐慌。而通报不再出现“活禽接触史”等字样,就是纠偏之举。
实质上,对政府来说,h7n9每例通报只是迈出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疫情防治中收紧管束口径,如从前端防控着手,指导养殖户严格执行消毒防疫措施,控制饲养密度,推广“集中饲养、集中屠宰、冰鲜上市”模式,消除过密化饲养、让公众直接接触活禽的隐患;做好禽蛋肉制品的检验检疫工作。眼下,针对养殖户受损状况,有关地方政府也应按下“利益补偿”键,通过财政补助、贴息贷款、建农业保险等方式,助其渡过难关;并搭建安全产品跟目标消费群体的对接渠道,避免让家禽业蒙受无妄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