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井超 黄兰君 姚欣然)4月8日,恰逢北京医改的开局之日,第二届华夏医学胸外科论坛暨胸外科分会2017年会在北京召开,这也是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华夏胸外科分会成立以来的首次年会,包括国内两院院士、全国三甲医院胸外科及相关学科近五百位专家学者参会。
胸外科疾病攀升,促成专业分会舞台
当今由于人口增加、人口老龄化、环境恶化、空气污染以及烟草的危害等原因,全球的肺癌食管癌等胸部肿瘤以及肺气肿、肺纤维化等胸部良性疾病发病率、病死率持续增加,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胸外科是上述病种的主要治疗学科。
目前,我国胸外科从业专科医师群体超过6000人,占有整个医师群体相当大的比例,年手术量近20万。在新技术新思维的胸外科应用,基层医师培训,胸外科科普,组织多中心合作研究特别是国际交流等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
作为中国医促会胸外科分会荣誉主任委员,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认为,医学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交叉学科,不论在什么学会,胸外科都发挥着主体作用,这也要求着胸外科医生不断创新,规范胸外科微创医疗行为、提高肺移植应用水平,建立胸外科大数据平台等,同时可以实现青年医生交流。
大咖研判胸外治疗新进展
肺癌学组讨论是本次大会的重头戏,中国医促会胸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主任刘德若,医促会胸外科常务委员、北京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胸外科主任医师杨越,医促会胸外科常务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主任周清华,医促会胸外科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主任医师支修益等业内大咖分别带来了精彩演讲和点评。
分会上,刘德若教授围绕“肺小结节胸腔镜术中巡航定位研究”与大家做了分享。他形象地把该项技术用巡航、地图导航等直观物做了比喻。他说,如果把人的肺比做一幅地图,这项技术中的胸腔钳就是一个巡航设备,它在“地图”上“巡航”,精确的找到到肺上的某个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肺小结节”。在导航定位之后对小结节进行活检获得病理诊断。
而作为业内公认的肺癌外科治疗第一人,周清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早诊早治一直是肺癌治疗的关键所在,但真正在临床上能够早期发现的患者只占到5%-7%,目超过80%的肺癌患者一确诊就是中期、晚期,与最佳的治疗时机擦身而过。
因此,周清华建议肺癌一旦确诊,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治疗,比如在ct、气管镜、腹部b超、颅脑ct、全身骨扫描等全面检查,明确具体类型和是否有局部扩散、远处转移等情况后。“坚持以手术为主,包括化疗、放疗在内的综合治疗,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高疗效。”周清华提醒。“只要坚持科学的治疗,就会有好的效果,我的很多病人十几年过去了,生活质量依旧很好。”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的张兰军在早期肺癌筛查中提到,建立中国肺癌的大数据将有利于将来对肺癌的治疗和研究。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高树庚等也分享了肺癌临床研究等进步,比如肺癌精准医学研究。
精准医学成胸外研究热点
提到肺癌等精准研究,记者发现国家卫计委公布的2016年度国家重点精准医学研究项目中,癌症相关项目占到了大约三分之一。有业内人士表示,胸外科尤其是肺癌领域是将精准医疗发掘发展的最成熟前景最乐观的专业之一。高树庚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目前正在进行的作为国家重点精准医学研究等肺癌精准化防诊治模式等进展情况。
特别是肿瘤分子诊断的发展及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癌症治疗进入精准医学新时代。肿瘤学中的精准医疗,在肺癌治疗领域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未来也希望胸外的精准医疗探索的收获给其他各科带来模式参考和宝贵经验。
此外,大会海设计了华夏医学胸外科护理论坛、eras机器人学组分会场等多个分会场,为全国各地的胸外科医生提供交流、学习机会。
据悉,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外科分会的目的在于引入精准医疗观念、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胸部疾病治疗效果、规范胸外科微创医疗行为、提高肺移植应用水平、发展胸外科移动医疗、建立我国胸外科数据平台、组织多中心研究、开展国际交流,培养基层胸外科医师、为广大患者提供胸部良恶性疾病科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