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研究型医院建设的道路,建设全国性疾病防治研究中心,打造中医临床研究的“国家队”……1月7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举行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十三五”建设规划论证会暨研究机构授牌仪式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王思成处长对东直门医院未来发展作出期许。据悉,该会议由东直门医院主办,王耀献院长主持,会议旨在更好地推动东直门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第二阶段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共计3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会议由东直门医院王耀献院长主持
东直门医院叶永安书记首先代表医院致欢迎辞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督导组组长孙塑伦教授指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依托医院进行建设,要注意处理好医院、基地和研究所建设的相互关系;基地挂牌以后,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基地的引领作用;要认真地总结基地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平台建设,取长补自短,要抓紧时间积极准备下一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中心的申报。胡镜清教授建议基地未来规划应进一步突出“国家示范性”的影响力和作用。李平教授指出基地病种研究要加强中医特色的提炼。姜苗处长建议在基地规划中应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
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校长授牌并颁发研究所所长聘书
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校长授牌并颁发研究所所长聘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王思成处长认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脑血管病研究所、神经变性病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充分体现了大学对基地业务建设的大力支持,基地规划中创新机制的探索是重中之重,未来要走研究型医院建设的道路,要建设成为全国疾病防治的研究中心,要把医院打造成为中医临床研究的“国家队”,要站在全国的学科发展的领域,展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屠志涛局长建议,在规划中体现2016年国家医疗改革的特点,要勇于提出新的思路,更好地发挥东直门医院的科技创新作用,未来要有1~2个病种争取能够成北京市的疾病防治办公室,引领该病种的临床诊治和科技创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则希望医院下一步工作重点,要瞄准成功申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中心为目标。同时对基地规划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目标要高,要引领中医药临床研究和学术的发展,二是要做出中医特色,三是政策要实,各项保障机制要落实。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作为中医药继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关介绍:
东直门医院自2009年启动基地业务建设以来,以“打基础、建机制、谋长远、见成效”为基本思路,以病种研究为核心,以科研规范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为两翼,围绕基地重点病种缺血性中风、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肾病和拓展病种慢乙肝、脓毒症开展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医院在加大对重点病种研究的投入和加强科研条件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的科研运行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省部级奖励18项,获得专利授权9项,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sci收录论文91篇,最高影响因子5.7,出版专著146部,制定行业认可的诊疗标准规范及指南30项,研发新药3个,实现成果转化1300万元,顺利完成了各项业务建设任务,并于2016年分别通过了临床科研信息系统、伦理审查平台、重点病种研究和基地综合验收,达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