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5年我国中药材出口主要特征 2015年我国中药材出口有所下降。2015年我国出口中药材80.97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3.56%,出口药材共计18.44万吨,同比数量下降9.22%。 图1:2015年我国中药材出口趋势 图1:2015年我国中药材出口趋势 中药材出口仍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2015年,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中药材73.82亿元,占比达91.17%,其次为边境小额贸易,出口3.12亿元,占比达3.85%。 中药材出口以民营企业为主。2015年,我国民营企业及其他企业出口中药材51.75亿元, 占比达64%,同比下降16%, 其次为国有企业,出口14.74亿元,占比达18.2%.外商企业占比最小,为17.8%。 中药材主要出口到香港、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2015年,我国中药材出口最多的地区为香港,出口额达28.62亿元,同比下降25.2%,占中国出口中药材总额的35.35%。其次,日本是我国中药材的第二大出口国家,出口额达13.93亿元,占比达17.21%。再次,我国出口韩国中药材达7.96亿元,同比增加9.36%,占比达9.83%。 药用植物、中成药、人参等位列出口榜首。2015年,我国出口中药材最多的为药用植物[2]、其它中式成药、未列名人参、枸杞、党参等。其中药用植物出口额为27.02亿元,同比下降6.14%,占比达33.37%,出口数量达9.73万吨,主要出口到香港(31.47%)、日本(22.75%)、韩国(14.7%)、越南(9.15%)。位列第二的是其它中式成药,出口额为11.36亿元,同比上升1.9%,占比达14.03%,出口数量6994吨,同比下降6.58%,主要出口到香港(43.81%)、美国(9.33%)、日本(9.1%)、澳大利亚(4%)等。位列第三的是未列名人参,出口额为7.27亿元,同比下降13.93%,占比达8.98%,出口数量同比下降5.74%,主要出口到日本(37.17%)、香港(15.43%)、台湾(14.53%)、德国(9.31%)。 二、我国中药材出口下降的原因 中药材价格不稳定。受市场供需关系、游资炒作及人力成本增加的影响,中药材价格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2010年-2014年我国中药材出口价格年均增长20.1%,在经过5年价格飙涨之后的,中药材“药你命”的非理性时代结束,中药材价格走低是2015年的主旋律。2015年我国中药材出口平均价格43.9元/公斤,较去年同期下降4.7%。2014年之前价格大涨的趋势、充斥的游资哄抬价格使很多药农看好中药材行情,纷纷扩大种植面积,积极生产,然而随着游资的撤离,中药材市场充足的供给,导致今年中药材价格普遍降低。 面临中医崛起国家的倒逼压力。近年来,我国中药材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降低,2015年我国中药材出口占国际市场总额的2%[3],不及日本韩国。与此同时周边国家的中医产业发展迅速,如日本、韩国、印度、泰国,我国中医产业发展面临倒逼压力。 贸易壁垒频出,出口门槛渐高。目前,技术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中药材出口的最大“障碍”。不仅日本、韩国等亚洲地区近来频频更新进口药材限量要求,欧盟国家对中药材的准入更是设置了各种认证及注册制度,国外针对中药材的技术壁垒主要集中在各种注册、认证程序、重金属、农药残留和微生物限量方面,而我国的中药材生产及加工方式都较为传统,很多环节达不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对出口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中药材出口存在的威胁 中药专利外流。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草药已被外国抢注专利,如吉林人参蜂王浆被美国人注册专利,六神丸被日本注册专利等。很多中药配方被日韩、欧美等国家获取,并申请专利,丧失的专利权直接影响我国中药材出口,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的中药材出口在国际药年销售额中只占3%[4]。由于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中药核心产品研发上投入相对较少,企业的竞争实力减弱,造成企业陷入恶性循环,而解决目前面临的困境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协作。 中药质量规格标准亟待落地。我国中药材质量的标准迟迟未出,药材的等级分级标准也是沿用最早的《76种中药材规格等级标准》,大多数药材标准划分依然是依据外观等性状。同时中药材市场上飙升的价格导致谋利的商家将伪劣的中药材混入其中,中药材质量下降。然而随着中医的影响力扩大,国外越来越多跨国医药集团加大对植物药的研究投入,同时建立起科学安全的标准,对中药材的进口也将更加标准化,我国须加快制定明确详细的标准规则的步伐及实施落地,对我国国内中药材市场规范化,保证中药材出口的高标准,否则中药材的出口还将面临更多的贸易摩擦和出口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