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医疗机构增加122个、床位数增加10376张、新农合政府人均年补助标准提高到400元……这是过去5年咸阳在卫生计生方面取得的成绩。3月14日,华商报记者从全市卫生计生工作会上获悉,今年年底前,三原、泾阳、长武等7个县实现90%的病人在县域内就诊。 “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构建完成 会上,市卫生计生局党委书记、局长上官亚强介绍,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推行后的效果已经显现,三级医院门诊和住院人数出现下降,县市区医疗机构首诊数量逐步增加,群众就医新秩序正在形成。大病患者受益水平在新农合报销基础上提高14%,衔接新农合与大病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定点医院即时结算和‘一站式’服务。” 据了解,去年咸阳优质护理病区达到312个,积极推行无假日门诊,三级医院专家号源预约率达50%以上。无重大传染病疫情、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二级以上医院建立“医患服务接待中心”,年内没有发生重大医疗纠纷。 上官亚强介绍,过去的5年,全市医疗机构从4593个增加到4715个(含村卫生室),床位数从18082张增加到28458张,每千人口床位数从3.61张增加到5.72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构建完成。 此外,新农合政府人均年补助标准由120元提高到40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经费由21.5元提高到40元,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 市县级分别建设5个 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华商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今年,新农合人均政府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40元、农民个人缴费标准提高到130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稳定在75%左右。新农合大病保险新增资金用于精准扶贫,大病保险支付比例达到50%以上,“力争大病患者受益水平在新农合报销基础上再提高15%左右。”上官亚强表示。 同时,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推动城市二级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科医院、老年护理和康复等机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成立全科医学科,配备足额的全科医生和管理人员,负责转入病人的住院协调和转出病人的联络、登记任务;每万名城市居民和每个镇卫生院至少配备2名全科医生,实施“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团队式签约服务”。 上官亚强称,年底前,三原、泾阳、长武、武功、彬县、旬邑、乾县实现90%的病人在县域内就诊,其余县市达到80%。三级医院推行“医联体+全科医生”,把城市大医院门诊提前到社区。实施妇产科、儿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一批综合医院妇产科、儿科、新生儿科建设和妇产、儿童专科医院建设项目,市县级分别建设5个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到2020年,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10万以下,居民健康素养达到16%,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3‰左右,人口健康和人口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目标全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