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曾说“下一个能超过我的人,一定出现在健康产业里”。这句话当然没毛病,医疗、养老、教育从宏观上来看,的确是未来,也是创业公司必然蜂拥的厮杀场!
尤其是医疗领域,近几年来大量的创业项目在此扎堆。大大小小的医疗细分市场,大大小小的对外融资额度,确实一度让市场以为互联网医疗的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实际上是否如此,恐怕经不起数据和时间的推敲。
乱花渐欲迷人眼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度全球的互联网医疗投融资额度就高达39亿美元,并且较之上年同期还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三。由此可见互联网医疗近几年来的风头,确实不容小觑。
回归到国内的互联网医疗,仅近三个月内的投融资总额就达数十亿规模。下表简单列举了一些国内互联网医疗的融资动态。当然下表并不足以说明互联网医疗的春风十里,然则还是可以初窥端倪的。
如果说2015年的创业主力项目大多是生活服务类O2O的话,那么到了2016年,互联网医疗项目当执牛耳。而且不论从规模和细分程度来看,互联网医疗都几乎完胜。
从上表来看,大而全的互联网医疗数据服务自然在融资额度和生命力上都占据魁首,但大而全在医疗领域就要求不论在资金还是医疗资源上都要占据绝对优势。否则,无从谈起。
然而不论从何种领域来看,大而全都并非创业团队的首选。反而是小型的创业项目,更具备实际的分析意义。如上表中的备孕、牙科、糖尿病、心理、中医、皮肤等等互联网医疗里的细分领域,反而更值得咀嚼。将有限的资源化成一柄利刃刺穿某个行业,往往是创业团队的优选。
只是对互联网医疗而言,细分领域的繁杂和市场化程度的高低不同导致互联网医疗更值得玩味。可以这么说,这样高密度的项目扎堆和融资,在其他领域或许早就为市场份额杀红了眼睛。然而,互联网医疗并未体现出这种趋势,至少目前没有。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我想原因不外如下几个原因:
1、细分领域繁杂,短时间内没有交叉。备孕项目和糖尿病项目很显然短时间内几乎不存在相互竞争的可能。
2、创业方向多选,缺乏业务交集。健康险和远程问诊,远程问诊和本地陪诊当然也不是当下必然的竞争对手。
3、医疗项目推进速度不高。譬如政策风险、医院和医生的接受程度和实际上的可操作性、病患对互联网医疗的习惯培养其实都并非一朝一夕的工夫。
4、纯线上产品在医疗领域的水土不服。其他领域,比如各类生活服务,我们常常能听到跨界打劫的事情,然而在医疗上,我们鲜少听闻。这个行业对资源和行业理解的要求极其高。一款纯线上医疗服务产品,实际上并不会存在。它至少要保证行业理解。
5、原互联网常见推广手段失效。还是那句话,行业理解、行业资源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尤其是在项目前期显得极其重要。想靠以前移动互联网理解的市场打法,显然行不通。地推、转介、框架传媒仿佛在此近乎失效。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虽然笔者一直在强调互联网医疗难做,但并不代表笔者不认同在互联网医疗里存在着大量的创业机遇。本质上来说,还是传统医疗存在诸多矛盾,而这些矛盾全是创业机遇。我们不说一个创业项目能够解决掉这里存在的所有矛盾,单只要能够解决其中一个矛盾,那这个创业团队就必然会收获巨大的成功。
1、医疗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这主要体现在区域性上,大西南和大西北的医疗服务资源跟江浙沪和北上广比起来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2、医疗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这主要体现在医疗人才和医生的业务水平上。是否有健全的医疗人才输出机制、是否有在岗医疗服务人员业务水平的再提高机制显得很关键。我们不能武断的判断一个地市级医院的医生的业务水平就一定比北上广三甲医院的医生差,但如果从两者接受到的病患样本数量上来说,这个判断又显得相对合理。
3、互联网化的程度,以及对互联网医疗的接受程度。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的人群差不多已经接受了六七年的智能化设备使用习惯的培养,以及已经享受了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因此在接受互联网医疗这个概念和服务时,相对付出的时间和成本最低。而其他地区,尤其是二三线城市以下的城市和广大农村,显然并非如此。
4、求医难是普遍问题。不仅偏远地区和经济滞后地区的用户存在求医难的问题,哪怕一线城市的居民,在遇到疾病时其实也是一床难求。
5、一线城市医生尤其是名医、专家的超负荷运转。笔者曾做过调查,一个三甲医院的专家,坐诊时平均五分钟就要接待一个病人。全程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在这样一个劳动强度下,如何确保医生尤其是名医能够及时处理线上病患的求医需求就显得十分艰难。
浅草才能没马蹄
虽然整个传统医疗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各种矛盾,然而当前的互联网医疗却并没有显现很强劲的优势。虽然近两年以乌镇互联网医院为首的互联网医疗已经陆陆续续铺到线下。但从整个传统医疗体量上来看,互联网医疗目前的规模不过九牛一毛。
根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医疗2013年的市场规模为19.8亿,到2017年将达到200.9亿,4年的复合增长率为78.5%。未来两年中国移动医疗将高速发展。
互联网医疗先行者微医集团创始人兼CEO廖杰远曾表示,微医2016年总收入在10亿元,其中乌镇互联网医院总收入为8亿元,公司已经实现盈利。对一个互联网医疗的创业项目而言,年入10亿其实已经是个了不起的数据。
如果将视野放大,宏观上来看,目前互联网医疗对传统医疗促动升级的作用还并未显现强劲。充其量,浅草才能没马蹄!
长风破浪会有时
互联网医疗一定是个大市场,也一定充满着大机遇。然而如何抓住机遇,如何成就市场。就笔者看来,无外乎三条路径,但各有优劣。
1、链接数据,整合医疗资源。然而如此一来,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原本医疗资源供给有限的前提下,只做数据整合和管理,仿佛在回避主要矛盾。
2、做深做细,细分领域成就王者。医疗这件事,细分领域太多。然而对比上中国人口,就丝毫不妨碍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巨大的体量。因此如何在专科和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就成了这条路径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就医效率和治疗收效,做到了这两点,细分领域足以成就王者。
3、农村包围城市,解决二三线城市及农村的求医问药难题。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使得广大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老百姓在遭遇重大疾病和急病时错失最佳治疗时间。所以如何解决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医疗诉求,反而是医疗领域创业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保证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老百姓小病有医,大病有名医,是个巨大的难题,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机遇。
比如近期笔者在关注互联网融资的时候,看到一家做社区O2O商城的项目在这个寒冬居然拿到了融资。笔者确实是有点被惊到了。它叫楼下楼下生活网,是广西最大的O2O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提供本地商家的品牌简介、优惠折扣、团购服务、线上活动等本地生活信息,以及为本地服务商家提供商品的在线销售平台。
然而一番了解下来,它拿到融资也是情理之中。从“小地方”着手,解决区域性、模块化的问题,在小区域深耕,终究能有回报。
庆幸的是,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笔者也逐渐看到了这种深耕精神和模块化思维。比如最近笔者了解到上海有一家已经成立近一年之久的移动医疗项目,就立志解决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医疗难题。
实话讲,笔者刚接触这个项目时,非常疑惑。它叫有医靠,成立一年左右,在网上笔者几乎看不到它的消息。一时间,笔者认为这个项目可能是在资本寒冬下坚持不下去了。但据有医靠CEO李总的解释来看,没有任何消息又显得合情合理。
他说:“我们有医靠是希望能够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落地来说,就是如何让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能够享受到医疗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我们想要做到的是让二三线城市和农村的老百姓就医更方便:小病找私人医生,大病找北上广的三甲名医。因此我们不贪求速度和宣传,这半年来,我们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不断优化产品,优化到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居民会使用、会常用我们的产品。”
在笔者问到有医靠的产品是否已经达到他们的理想状态时,这个五十多岁、戴着老花镜的男人嘴角露出了一抹微笑。他说:“理想肯定达不到,但足以支撑我们开始下一步动作。”
当笔者追问其下一步动作是什么时,他显然有所保留的给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我们有医靠线上的产品主体功能是视频问诊和私人医生。因此我们在思考如何通过线下的方式让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居民学会使用我们的主体功能。”
当然至于如何布局线下,他并没有详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要走的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
互联网医疗诱惑太大,一眼看上去处处泛着金光。但又处处是风险,不知道有多少个项目已经在此折戟沉沙。然而天道酬勤,只要愿意脚踏实地,从细微处着手,一步步解决传统医疗矛盾。我想最终在这个领域应该能成就不少项目和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