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临床常用的调脂药物主要包括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以及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在上述各类药物中,他汀类药物的临床证据最充分。研究显示,对于伴或不伴胆固醇升高的心血管高危人群,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总死亡率,因而被视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他汀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绝大多数患者对他汀的耐受性良好,其不良反应多见于接受大剂量他汀治疗者, 常见的临川表现如下:
1. 肝功能异常
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发生率约 0.5%~3.0%,呈剂量依赖性。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达正常值上限 3 倍以上及合并总胆红素升高患者,应减量或停药。
对于转氨酶升高在正常值上限 3 倍以内者,可在原剂量或减量的基础上进行观察,部分患者经此处理后转氨酶可恢复正常。
失代偿性肝硬化及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他汀类药物应用的禁忌证。
2. 肌毒性
他汀类药物相关肌肉不良反应包括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
患者有肌肉不适和(或)无力,并伴肌酸激酶 CK > 5×ULN(正常高限),应停止他汀类药物治疗。
FDA 对 2005 年 1 月 7 日至 2011 年 3 月 31 日不良反应事件数据库中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肉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肌肉不良反应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而普伐他汀与洛伐他汀肌肉不良反应为最低。
3. 新发糖尿病
长期服用他汀有出现新发糖尿病的危险,发生率约 10%~12%,属他汀类效应。
他汀类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远大于新增糖尿病危险,无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还是糖尿病患者,有他汀类治疗适应证者都应坚持服用此类药物。
出现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临床上,少数患者可能不能耐受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此时可考虑以下措施:
(1)换另一种药代动力学特征不同的他汀类药物;
(2)减少他汀类药物剂量或改为隔日一次用药;
(3)换用其他种类药物(如依折麦布)替代;
(4)单独或联合使用贝特类或烟酸缓释剂;
(5)进一步强化生活方式治疗;
(6)若患者需使用但不能耐受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可用中小剂量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
总之,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时,要根据症状的轻重及应用调脂药的必要性采取相应措施,不可盲目应用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