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 杂志是由美国心脏协会及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公司联合发行的医学期刊,在 CARDIAC & CARDIOVASCULAR SYSTEMS (心血管) 同类期刊中的影响因子排名第 1 位。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科研团队,每周的文献阅读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么高大上的杂志,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快速阅读今年 7 月份第一期的内容吧!欢迎留言评价或提出改进意见,下期会根据需求进一步调整。
1. 降糖治疗有助于改善心血管预后
来自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的 Michael E. Nassif 和 Mikhail Kosiborod 借用伊索寓言中老鼠给猫系铃铛的故事,呼吁广大心血管科医师接受「对于治疗合并 2 型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治疗有助于改善心血管预后」的观念,责无旁贷。(原文链接)
2. 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有人群、种族和性别差异:黑人男性和女性可逐渐改善预后
急性失代偿性心衰(ADHF)的社群趋势在不同人群中或因种族和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 Patricia P. Chang 等对 2005 年至 2014 年间 4 个社区的心衰入院患者展开名为「社区中动脉粥样硬化风险(ARIC)」的临床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中 50%EF 值减少,39% 仍维持正常的 EF 值。前者更常见于黑人和白人男性,而后者最常见于白人女性。黑人的平均年龄调整后的 ADHF 发病率最高。其中心衰的类型和性别又影响了发病率。年龄调整后的 28 天和 1 年病例死亡概率分别为 10% 和 30%,其中仅有黑人显示 1 年死亡率 10 年间逐渐降低。总之,10 年间,ADHF 的总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主要由于 EF 值正常的急性心衰发病率增加所致。无论 EF 值如何,患者的 1 年生存率都较差,但黑人男性和女性可逐渐改善预后。(原文链接)
3. 肥厚性心肌病小儿患者断后 1 年内的死亡或移植手术风险最高
目前,仍不清楚患有肥厚性心肌病的儿童患者的晚期生存率和症状阶段变化。为此,来自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 Peta M.A. Alexander 等在澳大利亚展开全国性的儿童心肌病临床研究,旨在检测肥厚性心肌病小儿患者的长期预后。这是一项基于儿童群体(0-10 岁)的纵向队列研究,研究对象皆在 1987 年至 1996 年间已诊断为心肌病。该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是死亡时间或做心脏移植手术的时间。结果显示,80 例患者为肥厚性心肌病,诊断的平均年龄为 0.48 岁。出现症状后 1 年,86% 的患者免于死亡和移植手术;10 年后这个比例降至 80%;20 年后为 7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风险因素包括诊断时左心室肥厚对称性,以及随访期间出现努南综合征、后壁厚度 Z 分数较高和左室短轴缩短 Z 分数等因素。19 例患者接受了左心室心肌切除手术。平均随访时间为 15.7 年,63 例存活患者中有 27 例接受了β受体阻滞剂治疗,13 例植入了心脏复律除颤器。总之,肥厚性心肌病小儿患者在诊断后 1 年内的死亡或移植手术风险最高,且许多对象接受了药物、手术或植入设备治疗。(原文链接)
4. 口服抗凝药物或仍可用于高龄患者的血栓预防治疗,优选非维生素 K 拮抗剂的抗凝药物
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是房颤治疗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对于 ≥ 90 岁的高龄的房颤患者而言,却没有让人信服的口服抗凝药物的使用方案。来自台湾地区台北荣民总医院的 Tze-Fan Chao 等运用台湾地区的健康研究数据库对此展开大规模的临床调查研究。该研究团队,先是收集了 1996 年至 2011 年间,未使用抗血栓形成药物的高龄患者病例(不管是否患有房颤),比较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出血的风险。随后又将房颤患者分为三组(未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和华法林),同样比较卒中和颅内出血的风险。紧接着又进一步比较分析 2012 年至 2015 年间(该段时间,台湾地区开始使用非维生素 K 拮抗剂的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非维生素 K 拮抗剂的口误抗凝药物和华法林对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出血的影响。结果显示,房颤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但死亡的风险相似。使用华法林的患者,卒中的发生风险较低,但颅内出血的风险与未治疗的患者没有明显差别。与抗血栓形成治疗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相比,华法林可得到净临床获益。与华法林相比,非维生素 K 拮抗剂治疗又可降低颅内出血的风险。总之,对于 ≥ 90 岁的房颤患者而言,华法林的使用可以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且有净临床获益。与华法林相比,非维生素 K 拮抗剂抗凝治疗又可降低颅内出血的风险。因此,口服抗凝药物或仍可用于高龄患者的血栓预防治疗,而且优选非维生素 K 拮抗剂的抗凝药物。(原文链接)
5. 新型脂肪细胞因子 FAM19A5 抑制损伤后的血管内皮新生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成为近来研究的热点。既往研究显示脂肪细胞因子在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孔炜教授研究团队通过测序发现新的脂肪细胞因子 FAM19A5,一种功能不明的蛋白分子,预测与 CC 类趋化因子家族存在联系。因此,该研究团队对 FAM19A5 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包括 DNA 克隆、蛋白质表达、纯化和 N 端测序。腺病毒和 siRNA 转染以调节 FAM19A5 的表达。针对大鼠颈动脉和小鼠股动脉分别行球囊和导丝损伤。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法、受体内化和钙离子动员检测等方式了解 FAM19A5 的功能受体。
结果发现,FAM19A5 是一种分泌性的蛋白,前 43 个 N 端氨基酸是信号肽。脂肪细胞中 FAM19A5 的 mRNA 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丰度都很高,但在肥胖小鼠中却下调了。颈动脉球囊损伤的大鼠中,过表达 FAM19A5 可显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值和迁移以及内膜新生。脂肪细胞沉默 FAM19A5 可显著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活化。脂肪细胞特异性 FAM19A5 转基因小鼠明显抑制内膜新生。另外,还发现了 FAM19A5 的功能受体:1-磷酸鞘氨醇受体 2,抑制了该受体或者下游的 G12/13-RhoA 信号通路都可中止 FAM19A5 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
因此,作者得出结论,FAM19A5 是一种新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可通过 1-磷酸鞘氨醇受体 2 - G12/13-RhoA 信号通路抑制损伤后内膜新生。肥胖状态下 FAM19A5 的下调可能是导致心脏代谢疾病的罪魁祸首。(原文链接)
6. 血管外周脂肪组织参与血压的昼夜节律调控
正常生理状态下,我们的血管组织外包绕着一层脂肪组织(PVAT),有着维持血管张力的作用。然而我们对 PVAT 和血压的关系以及对血压节律变化的影响仍不清楚。因此,来自密西根大学的研究组,运用棕色脂肪特异性芳香烃受体核转运样蛋白 1(Bmal1)和血管紧张素原敲除小鼠,检测 PVAT 在动脉环的血管活性,并探究棕色脂肪外周的 Bmal1 和血管紧张素原在 PVAT 中的表达是如何调控小鼠血压的节律变化。
研究人员发现在 PVAT 中存在节律调节,PVAT 缺失 Bmal1 会降低 小鼠的静息血压。从野生型小鼠中提取的 PVAT 在可通过内皮细胞依赖性方式明显诱导体外分离的动脉环收缩。棕色脂肪选择性敲除 Bmal1(BA-Bmal1-KO)小鼠的 PVAT 则丧失上述特性。PVAT 的收缩性受局部血管紧张素 II 介导,在分离的血管中通过血管紧张素 II 1 型受体依赖性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并与血管紧张素原的 PVAT 昼夜节律调节相关。BA-Bmal1-KO 小鼠的 PVAT 中的血管紧张素原的 mRNA 和血管紧张素 II 水平显著降低。此外,全身性地输注血管紧张素 II,会反过来降低 Bmal1 在 PVAT 中的表达,并消除 BA-Bmal1-KO 小鼠在休息状态下地低血压表型。血管紧张素原在 PVAT 中高表达,且有昼夜节律性改变。选择性敲除棕色脂肪的血管紧张素原的小鼠表型与选择性敲除棕色脂肪的 Bmal1 的表型一致。而且,在 PVAT 中,血管紧张素原是 Bmal1 的转录靶基因。
因此,作者得出结论,在 PVAT 中,Bmal1 可调节血管紧张素原的表达,进而增加血管紧张素 II 的水平。血管紧张素 II 作用于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在休息时以昼夜节律的方式调节血管弹性和血压。本研究可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昼夜节律紊乱、昼夜节律倾斜变化和血压的系统调节与外周调节交叉的心血管并发症。(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