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应对措施
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室检测,目前尚无公认能预测临床事件方法。主要方法有:TXA2 代谢产物(包括 TXB2 及尿 11-脱氢-TXB2)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测定和快速血小板功能检测仪、流式细胞术、全血电阻法、血栓弹力图及皮肤出血事件测定等。
当前尚无证据表明,对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行血小板功能检测以调整治疗可使患者受益,故当前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指南和相关共识均指出:目前不推荐常规进行血小板功能的检测。
AR 应对措施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患者整体进行评估,控制其他相关因素。
例如戒烟、控制血糖、控制血脂、减肥、消除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等。
(2)确保患者的依从性,坚持、长期、规范服药。
(3)规范阿司匹林应用的剂量
适当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有充分的证据显示,阿司匹林较低剂量(75 mg~325 mg/d)与较高剂量(500~1500 mg/d)相比,抗栓效果相似。故阿司匹林过高或过低剂量都无法达到抗栓治疗最佳收益。
(4)尽量避免同服其他影响阿司匹林疗效的药物。
尤其是其他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
(5)药物替代治疗。
若实验室检查或者临床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则可尝试使另一种机制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作为替代。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可换用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是阿司匹林的 110 倍,常规应用剂量为 75 mg qd。但对氯吡格雷仍产生抵抗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普拉格雷,其抗血小板活性是氯吡格雷的 10 倍,常用剂量为 10 mg qd。
(6)联合抗血小板治疗。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多种机制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抗血小板效果。
CURE 试验、CREDO 试验等关键性研究证实,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能够显著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 PCI 术后缺血事件发生率;目前多国家的相关指南均已将此两联方案作为 ACS 及 PCI 术后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其他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还有: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 IIb/IIIa 受体拮抗剂(GPI),如阿昔单抗、依替巴肽、替罗非班等。德国 ISAR 中心进行的一系列随机研究证实,对于已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的 ACS 患者,尤其肌钙蛋白阳性者,GPI 可使 PCI 术后 30 天主要缺血事件风险降低 25%。
小结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一个基石药物,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认识不断加深,人们对 阿司匹林抵抗现象也将了解地更为透彻,并不断完善应对措施,为患者治疗制定最适宜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刚与郭继鸿, 阿司匹林抵抗及对策. 医学与哲学, 2008.
[2] Kunicki, T.J., et al., Lack of association between aspirin responsiveness and seven candidate gene haplotypes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vascular disease. Thromb Haemost, 2009. 101(1): p. 123-33.
[3] Kucharska-Newton, A.M., et al., Association of the platelet GPIIb/IIIa polymorphism with atherosclerotic plaque morphology: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ARIC) Study. Atherosclerosis, 2011. 216(1): p. 151-6.
[4] Derle, E., et al., Aspirin resistance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the role of glycoprotein IIIa polymorphism in Turkish stroke patients. 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 2016. 27(2): p. 169-75.
[5] Xiaozhao, 邹.Z. 与赵.Z. Tiefu,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 2017. 12(02).
[6] Beiyun, 王.W. 等, 老年人群阿司匹林抵抗及其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第 25 卷. 2009.
[7] Bell, D.S., Aspirin in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Postgrad Med, 2016. 128(2): p. 180-90.
[8] 张敏与盛怀龙, 糖尿病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 医学信息, 2015(01).
[9] 侯楹, 血脂水平对老年人血小板活化释放状态影响的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4. 10(3): 第 403-404 页.
[10] 蔡伟等,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12(03).
[11] Bin, 何.H., 腹型肥胖脑血栓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医药导刊, 2014(05).
[12] 陈德友等, 老年心血管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调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11).
[13] 蒋志丽等, 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性别差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