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CAST 研究发表以来,IC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氟卡尼或者心律平)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律失常治疗中就被打入冷宫。临床医生对 IC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氟卡尼或者心律平)的使用亦是「战战兢兢」。
然而,最近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心内科 Hyman 博士及其同事研究发现,对于室性早搏诱导的心肌病,IC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氟卡尼或者心律平)不仅可以有效抑制室性早搏,而且可以使大多数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没有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在 CAST 研究已经发现,心梗后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早搏的患者,使用 IC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会增加患者死亡率。但对于单纯室性早搏诱发的心肌病(出现心功能不全,EF 小于 50%),IC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氟卡尼或者心律平)是否可以安全有效治疗此类患者仍未明确。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心内科 Hyman 博士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
该研究总共入选了 20 位室性早搏诱发的心肌病患者,这些患者曾经接受过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但消融失败,平均 1.3±0.2 次消融手术病史。然后考虑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所选的药物为氟卡尼或普鲁帕酮(心律平)治疗。在给予氟卡尼或普鲁帕酮前,这些患者进行过运动负荷试验或者冠脉血管成像检查,表明没有心肌缺血。研究者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6 位患者已经植入或穿戴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经过药物治疗后室早负荷从 36.2±3.5% 减少至 10.0±2.4%(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从治疗前 37.4±2.0% 增加到 49.0±1.9%(p<0.001)。
此外,7 位患者还进行了磁共振心肌延迟增强显像,类似的,也发现给予 IC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氟卡尼或者心律平),LVEF 明显改善,由治疗前 36.8±4.3% 提高至 51.7±3.7%(p<0.01)。药物治疗平均时间为 3.8±0.9 年,治疗期间没有发现新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研究结论认为,没有合并心肌缺血的室性早搏诱导的心肌病,IC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氟卡尼或者心律平)可以有效抑制室性早搏,且多数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后记
这篇小样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室性早搏诱发的心肌病患者,如果没有合并心肌缺血,那么 IC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氟卡尼或者心律平)可以相对安全用于治疗频发室性早搏诱导的心肌病。既往指南建议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不建议使用 IC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但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医学来说更是如此。当年 Waagstein 首次用普萘洛尔治疗心衰时,学术界的同行都认为他是疯子。然而,最终实践证明,Waagstein 成为了治疗心衰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挂墙式人物,将人类治疗心衰的认知推进了一个新高度。
尽管这篇研究没有这么大的一个影响力,但它给予我们临床医生进一步探讨此类药物用于治疗非缺血性心肌病留下了遐想。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篇回顾性研究,在人群的选择上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而且绝大部分患者使用了β受体阻滞剂。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 IC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氟卡尼或者心律平)治疗这类心肌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作者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黄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