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不断,国产医疗器械能否后来居上?
(央视财经《交易时间》)西南证券研报显示,2013年至今,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增速已经明显超过药品市场增速,约为药品市场增速的2倍左右,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政策利好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正在快速增长。
粟裕每年都会做一次体检,今年他再三比较,选择了一家新的医院。这家医院让他感觉变化最大的是,检查设备更加先进,检查项目更全面更细致。
深圳市民粟先生:一个是看服务,另外一个就是看体检机构的设备好坏。相对来讲的话,就是体检来讲,体检的医生应该说是相对来说,没有医院的医生那么更专业更直接,但是就是说先进的设备能,弥补这一方面的一些,就是稍微一点点的那种不足。
李震是这家医院的负责人,曾是公立医院医生的他三年前辞职创业。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已经创办了两家私立医院,另外还有一家独立运营的影像中心。他告诉记者,医院最大的投入有两个部分,一是医生、二是设备。作为医院的核心资产,近几年他们在设备上的投入越来越大,光是一家分院的设备就要花上1个多亿。
深圳市云杉医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震:占到我们前期投入的一半以上,我们在福田的这家医疗中心运营第二年就做到了收支平衡,每天有超过200名顾客现在。
除了私立医院的巨大采购需求,目前国家还在持续推动分级诊疗,很多医疗器械配置不齐全的县级医院都在加大影像设备、超声、体外诊断产品、心血管、骨科耗材等配套设采购量。近期卫健委发布《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案(2018-2020年)》,方案指出,到2020年,500家县医院和县中医医院需分别达到“三级医院”和“三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要求,在当前2439家三级医院的基础上相当于增加21%。
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我们公立医院做一个核磁 就我的医院现在要排到两周到一个月,老百姓是不能及时地接受诊断和检查,那么民办它的效率高,可以集中国内的专家,现在又有互联网的手段。
而在公立医院,医疗器械所带来的收入也正在不断增加。《中国首部公立医院成本报告》调查数据显示:从收入结构来看,药品仍然是公立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比在33%-40%左右。但药品增速低于医疗器械相关的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的收入增速。相比药品,医疗器械相关收入增速更快且盈利能力更强,对医院盈利贡献更大。
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医疗器械相关在我们整个的业务收入当中它大约能占到20%,那从内部运营管理上我们现在比如说我们的检验,我们的影像诊断还多少有一些结余,那么这个结余就是用来补充我们医疗服务收费的价格偏低。
业内人士表示,从医疗器械与药品市场规模相比来看,发达国家基本达到1:1,全球平均水平约为0.7:1,中国市场仅为0.25:1,医疗器械市场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华泰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代雯:这两年里医疗器械行业最利好的因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分级诊疗带来的基层医疗需求的扩容,第二点实际上是基层医疗需求扩容带来的国产替代的这样一个机遇,我们认为对下游医院端来说,最大的需求其实来自于大型的器械,而这些器械其实不分品类是所有的品类其实都有一个比较强的需求。
政策利好不断医疗器械国产化加码
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如研发阶段对先进医疗器械直接提供临床支持,上市审批阶段提供绿色通道,招标销售阶段鼓励使用国产医疗器械。这些政策的公布和落地极大地支持了国产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
1996年,王辉靠做医疗器械代理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那个时候,只要能拿到蔡司或者是徕卡的生物显微镜代理权,就不用担心在医院吃到闭门羹。
深圳市斯尔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辉:金额几千万的销售它这样,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太多的选择,就是徕卡和蔡司这两个品牌,国内的就很少这种传统光学的设备。
2004年,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一个课题组正在研究OCT,也就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即使是现在,这也是一项较为前沿的眼科技术,熟悉市场的王辉很快从中看到了商机,他和研究组的负责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将技术产业化,做一台高端国产光学设备。如今,他们的产品每年都能销售几百台,同时还走出了国门。
深圳市斯尔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辉:现在出口才刚刚开始,只占到我们现在销售的四分之一,国际上主要是在欧洲,欧洲我们市场做得比较好,他们可能还是认这个产品,包括功能和品质方面,虽然可能在某些细节上不如进口的品牌,但是整体的性能还是可以的,国内从我们自己的感受也是在增长,主要是在地市级县级医院,我相信这可能是跟国家政策的,国家的投入是有相关性的。
很多企业感受到了市场的变化,一些细分领域的国内龙头公司在一线城市三级医院的渗透率正在逐步上升,很多医院的国产医疗器械采购量在不断提高。
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秘李浩:在国内市场可能最近这几年,相对来说还比较好,你要早十年像彩超这种产品,医院里面是不大接受国产彩超的,现在彩超我感觉对于中国的医院,哪怕是三甲医院来说,它都是完全能够接受这个性能跟指标的,临床上是完全能够满足的。
除了市场层面的进一步开放,让医疗器械企业最期待的还是审批流程的加快。眼前的这台血管内超声诊断机是深圳市一家企业三年前开始研发的,如今已经通过国家检验所的注册检验,即将进入临床。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他们是国内第一家通过注册检验的该设备研发企业,可以优先审批,缩短研发上市周期。
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线经理朱彦聪:创新产品是国家为了支持创新的医疗器械,加快上市周期,那么它有一个绿色通道,那么你产品有足够的创新以及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国家有绿色通道可以跟普通的产品分开,加速审批的周期 这个能大概加快半年的时间。
朱彦聪提到的,是药监局2014年发布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通知,此后2016年,药监局另发布《关于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的公告》,截至去年年底,共有273项特别审批申请被提交,确定63个产品进入特别审批通道,共批准12个创新产品注册上市。业内人士认为,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国产医疗器械研发推广的重要基石,在此基础上,一些高成长细分领域的国产产品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
深圳市福田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全晓明:这两年可以说我们国产的医疗设备,采购的份额是逐步扩大的,具体的我想的话应该是那就不同的设备,像比如说彩超就很高,有一些像比如说CT磁共振,国产占的份额就相对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