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NEJM临床视频版块发表了喉罩( LMA )气道管理在心跳呼吸骤停时的使用,引起各方强烈关注。NEJM近期就上述视频发表了读者来信及作者回复,现编译如下。
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医学院的Henry博士等认为,视频反映了喉罩( LMA )气道管理应用于心跳呼吸骤停的实用性。但现有支持急诊应用该装置和其他声门上通气装置(如喉管)的数据有限,且与视频不一致。Lighthall等声明LMA置管通常在第一次尝试时就可获得成功,但一项荟萃分析表明,院前喉罩置管成功率只有85%。
许多观察性研究并未显示声门上通气装置与气管插管用于呼吸心跳骤停时有显著差异,也未能证实任何先进的气道装置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气囊-面罩通气。
由于病人的特点、临床情况和救助者的气道管理经验技能不同,气道管理的最佳方法也可能不同。前瞻性对照试验将有助于明确紧急气道管理的最佳方法,特别是在呼吸心跳骤停时。
伊朗大不里士大学医学科学院Samad博士等认为,:Lighthall等声明LMA连接到正压通气系统后,可通过听诊呼吸音明确LMA的正确位置。与气管插管胸部听诊的评估方法不同,颈部听诊可以更好地评估LMA的功能。
但LMA的功能往往可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评估:俯卧位手动通气气道压力和胸廓活动度、呼气时储气囊充盈度、颈部听诊、袖口漏气压力、二氧化碳监测、呼气时的潮气量和流速-容量曲线。后两种技术更适用于评估气体交换和阻塞的可能性。
虽然在紧急情况下,由于肺灌注量显著下降,临床表现明显的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会限制二氧化碳监测的效果,但近期,二氧化碳监测已成为明确设备正确位置的标准。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手段和模式不仅可以监控喉罩的安放位置,还可以监测血流动力学和复苏成功。因此,即使在紧急情况下也不应忽视对二氧化碳的监测。
针对上述来信,视频作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Lighthall教授进行了回复。
最新指南对通气在心肺复苏(CPR)中的性质和作用已作了修订,并有可能进一步修改。Wang等人引用大量院前急救数据表明,气囊-面罩通气比LMA可有更好的结局,但可能存在混杂因素,如操作者培训、干预措施的顺序、呼吸道仪器使用与胸外按压之间的时间权衡等。
各种研究表明,面罩通气并非默认操作方法。在同样有效的前提下,喉罩只需单个施术者,而气囊-面罩通气往往需要两个施术者才能成功。另外,相比气囊-面罩通气,如果气管插管前主气道使用LMA,发生胃反流的几率可能会比较低。
视频目的是提供喉罩插入技能的初步介绍。这一技术在世界各地医院广泛使用,表明它可以作为面罩通气和气管插管的备选或替代方案,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我们也一致认为需要前瞻性的对照试验来明确心跳骤停时院内外气道管理的理想方案。
Lighthall教授认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放置LMA时对二氧化碳进行监测分析可能具有价值。但对于心脏停博时声门上气道装置管理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定义。
我们强调通过胸部和颈部听诊来评估喉罩放置是否成功,因为它可以在不中断胸外按压的情况下迅速完成。复苏推车通常不提供流速-容量圈和可折叠气囊,所以不能进行监测。
我们提到以漏气听诊作为妥善放置和密封的最初指证。当然如果有定时检验结果和可用替代品,LMA将会产生更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