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宝医疗网
核心提示:从深圳“八毛门”到广州“录音门”,再到南海“弃婴门”、东莞“误诊门”……接连发生的医患事件,尤其是广东潮州发生的“病人砍杀医生”事件,使医患矛盾这个话题显得格外沉重。医生、患者本应是迎战疾病这一共同敌人的战友。可如今,为何战友却变成敌人?诊治良方是什么?
无论是“医”还是“患”,其出发点都只有一个——战胜疾病。
他们本该是一对互相协作、目标统一的利益共同体,也是最应该互相信任的两个群体,为何却表现出势如水火的对立?
“八毛门”、“录音门”、“弃婴门”、“误诊门”……最近发生的这一系列医患事件,揭示的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命题:医患关系的僵局如何破解?
症状:医患暴力,日益增多
广东潮州日前发生一起重大伤害案,造成两死两伤。
接到“潮州大道男科医院有人持刀砍人”的报警后,潮州警方赶到现场抓获行凶者黄某。经初步审查,32岁的黄某系江西人,今年10月到男科医院就诊,花了约3000元的手术治疗及后续治疗费后,认为治疗效果不好,而治疗费用无法退回,就怀恨在心,持刀窜到男科医院行凶。
当天,黄某砍死自己打工的工场雇主李某后,又到医院砍死负责人宋某,砍伤医生邹某和工作人员柯某。
今年以来,各地医患暴力事件呈井喷式爆发:
9月21日,湖北武汉协和医院发生一起暴力冲突。一名七旬患者因病情复杂,抢救无效死亡,家属因不认同医院的结论,纠集数十人持械冲击医院。
9月15日,北京同仁医院发生一起惨烈血案,43岁的女医生徐文被一名患者连刺17刀,倒在血泊中。此后一周,又有一名眼科医生被患者打伤。
8月23日,江西南昌市第一医院发生一起血腥械斗。上百人手持棍棒、渔叉、钢管到医院闹事,与保安发生冲突。
8月16日,广东东莞市长安医院发生恶性伤害事件,一名男子因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持菜刀冲入诊室,致医生一死一伤。
5月30日,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发生医患冲突事件,一患者家属纠集近百人封堵医院,一名医生下肢被打残。
……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医患关系发生剧烈变化,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医生执业环境持续恶化。对此,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发表《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一文称:“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的受害者”,“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
问诊:缺乏沟通,丧失信任
信任缺失,是转型期中国医患关系的显著特征。医患暴力冲突愈演愈烈,最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信任。
“病好了,万事大吉;病没好,立刻翻脸。”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徐昕等曾发表一份关于“转型中国的医疗暴力研究”报告认为,基于一种近乎当然的常识,患方会将延续生命、恢复健康的希望寄托于医务人员,但这是一种事前的、临时性的“脆弱信任”。一旦发生不良的医疗后果,这种信任就会立即出现戏剧性转向,而且往往是彻底反转,变成彻底的不信任。
绝大多数医疗奇迹的发生,依靠的都是医患之间的互相信赖。但如今,这种信任为何如此脆弱?
专家认为,医患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由于医疗知识的专业性,医生占据主导地位,患者处于被动地位,患者获取医疗知识主要依靠与医生的交流沟通。因此,面对医疗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医生应主动和患者沟通。
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周生来说,目前,医患沟通是医学教育的“短板”。医生本来有“三件宝”:语言、药物、手术刀。但很多医生只会用后两件,不会用第一件。很多人当了一辈子医生,却不会和患者说话。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认为,医患双方对医学的理解是不同的,医生应努力降低患者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如有位直肠癌晚期患者需要手术,要求保住肛门。但是,医生告诉他,对于直肠癌患者来说,第一是保命,第二是保排尿功能,第三是保性功能,第四才是保肛门。这么一说,患者就理解了。
医学作为一门极其复杂的科学,同样的治疗、同样的药物,效果都不尽相同,并发症、医疗意外随时可能发生。即使最高明的医生,也会有诊断失误的时候,绝大多数病人能理解与宽容。但问题在于,当前真正让病人感到不满乃至恼火的,并非医术,而是少数医生的职业道德:态度恶劣、诊断草率、滥开高价药、以医谋私、吃拿卡要……至于令人愤怒的“活婴被弃”、“撕毁病历”等事件,虽然为数不多,但社会影响相当恶劣。
医生日日面对的,不是物化的躯体零件,不是诸多病症汇聚的人体样本,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医生的治疗,理应是生命的交流、体察,而非冰冷坚硬的器物扫描。然而,现代医学过于依赖技术、器械,这种看似专业的“职业性冷静”,容易使医患之间的隔膜加深。
处方:医患之结,合力方解
信任是医患关系的基石,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但如果坦诚、信任被警惕、猜疑所取代,受损的将是所有人。
看病要找熟人、拉关系,手术前要塞红包、请吃喝,小病也要上大医院找专家……信任缺失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而重建医患信任,有待医患双方合力而为。
专家指出,医患关系中,医方天然处于强势,是重建信任的关键。“八毛门”事件中,深圳儿童医院始终保持忍耐大度的专业精神,在舆论讨伐下坚持科学阐述自己意见,这种态度令人敬佩。事实证明,有这样的胸怀和作为,不论误解多深,最后都会得到患者的理解和尊重。
“当前我国的医疗体制问题重重,是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许多医生因此悲观丧气。但我们不能把体制缺陷当成所有问题的挡箭牌,医护人员仍要坚持做人的良知和行医的底线。”有位老医生指出,治病救人,向来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也是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职业。千百年来,悬壶济世、仁心仁术、为医清廉等,都是从医者坚持的核心价值。为医之道在于医德高尚。如果医方只把医术当作做买卖的资本,甚至完全看钱下药治病,背离救死扶伤医德,那自然就难以赢得患者的信赖和敬重。
专家认为,牢固确立“病人至上”理念,真心诚意地为患者服务,及时、详尽、专业的信息,能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警惕心,让医患间的沟通更有效,是建立信任最直接、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基所在。每个医生都应该牢记美国医生特鲁多墓志铭上的那段道出医学和医生角色本质的箴言:“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重建信任,同样需要患者的配合。固然,患者不断增长的权利意识是倒逼医方责任感的一种方式,但医患关系中,患者并非永远正确。以怀疑论为前提,将所有医生都预设成唯利是图的坏人,既不公平,也对医生的正常诊疗不利。更多时候,患者应履行自己积极配合治疗、信任医院和医生的义务。
此外,我国医疗纠纷处理机制,耗时长、成本高、难度大,患方大多数选择“私了”。而“私了”的潜规则是“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结果,医患关系愈加复杂,甚至出“医闹”现象。目前,卫生部已在全国推行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表示,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调解机制,可以帮助医院从纠纷中解脱出来,有效改善医疗环境。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医患关系的裂缝该如何修复?要建立起大医院带动周边社区医院的机制。中国的医疗体系好比金字塔,塔尖非常坚硬,但塔底十分不牢固,而医院的良好发展趋势应该是大型医院的门诊越来越少、看大病的越来越多;社区医院门诊越来越多,可收治大多数常见病患者。此外,作为一名医生,只要有希望,就一定要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去救。也许制度优化还需要时间,但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才是根本,要有爱心、责任心与进取心。(本文系采访并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相关报道而成 记者 朱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