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科研人员们最近研制出一种神奇的“纳米炸弹”,并为肝癌治疗找到了一种全新的疗法---栓塞热疗。
这种直径只有10纳米的铁磁粒子被导入肝脏后,就会对癌细胞采取“贴身紧逼”攻势,在磁场作用下,会发出巨大的热量,把癌细胞一举烧死。
据新闻晚报报道,负责研制这一“肝癌炸药”材料的交大纳米科技工程中心主任、国家863纳米专项总体组专家古宏晨教授介绍,目前只有28%的肝癌患者能够得到早期诊断,接受手术治疗,而中晚期肝癌只得采取介入等其它疗法,对人体正常细胞危害很大,患者的远期生存率也不高,且癌细胞仍会继续生长、转移和复发。目前,国外已开始着手研究将纳米技术应用到生物医药领域,治疗各种肿瘤和癌症疾病。
最新研究发现,癌细胞是很怕热的,温度上升到41℃时,癌瘤组织就会受到毁灭性打击。因此,一些医院已开始在临床上使用一些热疗技术治疗晚期癌症,但由于技术限制,热疗时,无法准确锁定癌细胞并准确控温,正常细胞也会受“连累”。
据介绍,交大与中山医院联合研制的“纳米磁性颗粒栓塞热疗”技术突破了这一瓶颈,其纳米粒子(铁磁微球)靶向性很高,有如长了一双“慧眼”,通过微细导管插入病变肝脏后,纳米铁磁粒子能在碘油的“引领”下,均匀沉积在癌细胞上,而不会进入正常细胞。而铁磁颗粒一旦处在磁场中,会和磁场“较劲”,并产生巨大的热量。利用这一原理,交大已成功研制出“纳米超顺磁热疗仪”,在局部磁场的热疗下,癌细胞好像被“拴”在“枪靶子”上一样,被“纳米炸弹”一举歼灭。
这项上海市纳米重点科技攻关专项日前通过了上海市科委专家组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目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项目组正在全力推进,尽快将这一技术应用于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
一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新技术———“纳米微粒栓塞热疗”在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技研究院取得突破性进展。上海市纳米促进中心专家组在鉴定这一成果时认为 它使我国在治疗肝癌的进程中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并在这一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是记者日前在上海交大采访时得到的信息。
中国是肝癌的高发地区。世界上每年新增肝癌病例约100万,其中45%在中国。据统计,只有28%的病人能够得到早期诊断,接受手术治疗。而对不能做手术的中晚期肝癌则没有理想的治疗和控制手段。因此2001年上海交大纳米技术研究机构成立伊始,就锁定了这个研究方向。
研究表明,癌细胞怕热,温度达到41度,癌细胞就会死亡。以往一些医院在使用热疗医治中晚期癌症时,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无法锁定癌细胞,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疗效,还会使正常的细胞受到伤害。负责这项研究的国家863新材料专家、上海交大古宏晨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突破了这一瓶颈。他们研制的“纳米磁性颗粒栓塞热疗”技术,可以使纳米粒子通过微细导管插入病变肝脏,然后借助碘油均匀地沉积在癌组织中,而不会进入正常细胞,具有很强的靶向性。而纳米颗粒一旦处在磁场中,就会大量放热,使癌细胞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课题组利用这一原理研制的“纳米超顺磁热疗仪”在近70例动物实验中均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为了尽早实现临床应用,一支由科研院所和医疗单位组成的研发队伍已经形成,按一般规律,一项用于体内的技术,从动物实验成功发展到临床应用还需要两年。古宏晨教授迫切希望全国有更多的研究机构和医院加入这个行列,因为扩大实验规模是缩短这一距离的重要条件。
目前国外将纳米技术用于肿瘤和癌症治疗领域最有影响的两个国家,德国的研究方向是神经胶质瘤,采用的是针头注射,因此存在纳米粒子在肿瘤内分布不均,不能将癌细胞完全杀死的问题;澳大利亚用的是远远大于纳米的磁性颗粒,放热量没有纳米粒子高。为了加快我国的研究步伐,古宏晨教授负责的这一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同时被上海市纳米促进中心列为重点支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