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员日前表示,美国科学界正在策划一项针对癌症的大规模基因测序工程——人类癌症基因工程计划,并力图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攻克癌症这一至今令国际科学界“一筹莫展”的跨世纪医学难题。如此大规模的癌症基因测序还是首次,其规模预计比已经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大100倍。但是,有关项目经费问题目前仍没有着落。
这不仅令人想起了15年前,即1990年开始酝酿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GP)。1986年3月7日,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肿瘤病毒专家雷托·杜伯克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癌症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的全序列分析》的短文,提出了有关分析人类基因组全序列的重要科学构想,成为日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和实施的第一推动力。其实,攻克癌症已经不仅仅是科学家们关心的事情了,据称尼克松在任时最希望办成的一件“大事”就是攻克癌症,尽管这一梦想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实现,然而杜伯克的这一宏大设想开始时实施得并不顺利,这是因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野心”太大、规模太大、要花的钱太多,而招致政府、科学家和社会公众对其必要性和现实性各持己见。但最后各方还是达成了共识,1990年美国国会正式批准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到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按每个碱基对1美元计算,耗资超过30亿美元。
根据目前提出的人类癌症基因工程计划建议书,人类癌症基因工程计划预计将用9~10年的时间完成,预计耗资13.5亿美元,将对1.25万份癌症肿瘤样本进行基因测序,涉及50种类型的癌症,其中每种类型约有250份肿瘤样本。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对不同肿瘤样本的基因信息及与健康组织基因信息的比较研究,发现引起癌症的基因突变线索,包括基因致癌的机理等重要信息,进而为癌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提供全面的、有价值的科学线索。
但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比,人类癌症基因工程计划因经费过高和筹措资金困难等问题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此次争议的焦点已经不再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值不值”的问题了。
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对癌症基因进行测序的科学意义无可非议,但它的花费确实有点儿高,几乎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所需经费的一半,其规模预计要比人类基因组计划大100倍。花这样多的钱,大规模针对某一类常见疾病的测序,效果并不见得好。何况全球每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要高于癌症,为什么不先选择冠心病、高血压为突破口呢?
令更多科学家担心的是,这一耗资十几亿美元的庞大的科学研究计划可能会影响到其它学科或小学科的发展。就是否要对所有癌症基因进行测序的问题也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只需“锁定”常见的10~20种癌症就可以了,而不必面面俱到,将几乎所有的癌症基因都进行测序。
但是倡导人类癌症基因工程计划的人表示,通过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基因测序技术日益成熟且成本日益降低,人类癌症基因工程计划的研究成本未来将会有大幅度降低。包括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柯林斯等人在内的科学家表示,尽管科研经费较高,但现在已经到了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全面攻克癌症的时候。鉴于测序工作量巨大,研究人员准备先进行一些小型的示范性肿瘤基因测序项目,所得的肿瘤基因信息资料也将像人类基因组计划那样,向全球研究人员公开。